如果现在你去问零零后的女孩,7.62、5.56都是什么?估计她们会更细致的告诉你后面的型号及其合适的武器。为什么现在她都这么了解武器,我们要感谢游戏。很早的时候,表述时总愿意说前面的口径而不说后面长度单位。现在应该加上,这样不会让人混淆相对应的子弹型号。
不久之前,大约一百年前,在尚未完全从一系列战争中恢复过来的苏联,有许多事情需要重建,甚至更多的事情需要从零开始——因为国家缺乏很多基本的东西。
以子弹为例,枪械靠什么运转?如果说1895年款纳甘转轮手枪和1891年款三线步枪(同时也用于1905年款马克沁机枪)的弹药生产早在上述所有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建立完善,那么对于手枪弹的情况就非常糟糕了。同样,手枪的状况也不理想。本土设计的手枪几乎没有,当时主要依赖德国的毛瑟1号和2号,以及比利时的勃朗宁1号、2号和3号来应付需求。用现代的术语来说,所谓“毛瑟1号”实际上指的是1910年款毛瑟手枪,口径为.25,也就是6.35×15毫米。
毛瑟M1910手枪,也被称为“毛瑟1号”,同时还被称为“慈父的宠儿”以及“驼背”(引自网络)。
相应地,“毛瑟2号”指的是C-96手枪,使用7.63×25毫米毛瑟弹。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命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目前很难给出确切答案。不过勃朗宁手枪的命名规则则更加简单,编号按年份递增:分别是1900年款、1903年款和1906年款。
因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联国内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进口手枪,其中大多数是口径为7.63×25毫米的毛瑟弹和6.35×15毫米的勃朗宁弹。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毛瑟1920“Bolo”手枪的进口批次中。“Bolo”这个名字来源于“布尔什维克(Bolshevik)”。
Bolo(布尔什维克)——带有缩短枪管的手枪
为了给这些种类繁多的武器配备弹药,决定生产本土制造的子弹显得非常合理。
当时俄国内拥有大量原装勃朗宁M1906手枪,以及基于M1906设计的各种改型手枪,这些手枪以Astra、Atlas、Bayard、Beretta、Caesar、Gloria Jupiter、Liberty、Marina、Steyr、Tatra、Venus、Victoria等品牌命名,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6.35×15毫米口径弹药,结构设计也非常相似。当时没人特别研究这些细节,所有这些手枪都被统称为“勃朗宁”。
这些手枪因其超紧凑的体积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在当时,它们还被称为“女士手枪”、“背心枪”、“小手枪”或“发声枪”。从它们身上很难期待强大的威力和特殊性能,但在几乎零距离到五米的自卫射击范围内,它们的威力通常已经足够。而七发弹容量对于非战斗用途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第一款苏联自产的半自动手枪就是TК手枪(Коровина手枪系统),口径为6.35×15毫米。不久之后,位于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工厂也开始生产这种口径的弹药,从而摆脱对进口的依赖。这种本土制造的6.35×15毫米子弹被命名为“勃朗宁手枪弹”。
随着TK手枪的出现,苏联本土奖励用武器、指挥官和高级军官(以及其他高级官员)使用的武器逐渐被填补起来。当时对手枪的需求显然不小,甚至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几乎每位工程师都拥有一把个人的七发勃朗宁手枪。
然而,苏联当时尚无专为基层军官设计的国产手枪。
与如今不同的是,苏联时期的人民委员(相当于部长)力求在政策上保持一致。这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获得了自己的国产棉花。这些棉花几乎以火车皮的数量被运往国内中部地区,也就是那些已经建立了工业企业并拥有一定技术工人的地方。大量运入的棉花使得苏联有可能以需求量为基础生产足够的手枪和步枪用硝化棉火药。没有棉花,就没有硝化火药。
下一步是开始生产一种经过本土化改进的“俄化德国弹”——7.63×25毫米毛瑟弹。当时的世界被许多人视为脆弱而不可靠,开发全新的子弹既无时间也无条件。因此,苏联以现成的产品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改进,便投入了生产。
弹壳的弹底槽宽度经过调整以提高弹壳抽取的可靠性。槽宽加大意味着弹壳抛壳器的爪钩也更坚固,从而降低了爪钩断裂的风险。
同时,底火也被更换为直径稍大的版本,与纳甘左轮手枪的底火实现了统一。
德国原本直径为7.85-7.87毫米的子弹被替换为国产的7.91-7.93毫米子弹。这种差异源于两国不同的枪管口径测量方法:德国通常以膛线的内径为准,而苏联则按照膛线之间的阳径测量。
子弹的形状也进行了改进,略微降低了空气阻力。子弹仍通过三点压痕固定在弹壳中,不过国产弹的压痕更深,这提高了子弹在发射前所需的火药气体压力,从而增加了子弹的初速。
1930年,7.62×25毫米子弹正式列装,编号为GAU-57H-132。几乎在同一时间,1930年型号的TT手枪也开始装备部队。这款TT手枪是20世纪少数采用7.62毫米口径设计的手枪之一。
20世纪初,大多数全尺寸手枪使用的是9毫米口径的弹药,例如9×17毫米(又称.380 ACP)、9×19毫米Parabellum和9×20毫米SR Browning Long。然而,苏联选择继续使用7.62毫米口径。这一选择的原因很简单:当时苏联轻武器生产的重点是1891年型号的步枪和马克沁机枪,生产枪管消耗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而在枪管生产中,由于壁厚不均或膛线深度不足等问题,次品率较高。这些被淘汰的步枪枪管被切割成几段后,可用作纳甘左轮手枪枪管的毛坯。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来生产TT手枪的枪管,早期甚至可以用于PPD和PPSH冲锋枪的枪管。
这种统一的口径标准显著节约了金属和生产成本。此外,正如德军的9×19毫米子弹可以通用于P08、P38手枪和MP系列冲锋枪,苏联的7.62×25毫米子弹同样适用于TT手枪以及PPD、PPSH和PPS冲锋枪,实现了弹药的通用性。
PPSh-О枪管。焊接痕迹是焊接的销钉。
在战争期间,7.62毫米手枪子弹和7.62毫米步枪子弹一直是最常生产和消耗的子弹类型。
然而,那是战争时期。
那么,我们来尝试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7.62×25毫米TT子弹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它几乎同年问世的9×19毫米Parabellum却依然在服役?
在苏联,战争结束后不久就开始了针对M43中间弹药的武器开发。一方面,则是开发比TT手枪更简单、更可靠、更紧凑的设计。毕竟,毫无疑问,到30年代末,TT手枪在尺寸、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已经过时,但由于战争的原因,无法及时为它开发一个合适的替代品。
因此,莫辛-纳甘步枪被SKS(半自动步枪)取代,而PPSh和PPS冲锋枪则被AK和AKS(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取代。
显然,对于长期服役的士兵来说,习惯了轻便紧凑的PPS,即使是AKS也显得过于沉重和笨重。
为了替代那些被送往后备仓库或“香蕉共和国”的PPSh和PPS,开发了新的APS(自动手枪),采用了新的9×18毫米PM(马卡洛夫)子弹。
“玉米指挥官”对于冲锋枪的看法是将它们视为警用武器,而不是作为军用武器。这样,苏联从原本轻便、简单且便宜生产的PPS转变开来了。
是的,PPS的尺寸比APS大。是的,PPS没有单发射击模式。然而,PPS几乎没有后坐力,哪怕是经验较少的射手也能更加容易地控制它,并且在射击时更精确。相比之下,APS在单发射击时比PM更容易使用,但在连发射击时,则需要高于平均水平的射击技能。
因此,斯捷奇金(Stechkin)并没有广泛使用。许多人将它视为手枪,但对于手枪来说,它过于沉重和不方便。此外,它还配有笨重的枪套式枪托,挂在肩带上,容易被其他物体挂住。
作为冲锋枪,APS的任务范围过于有限,只适合极少数特定的人使用。
此外,生产成本高昂,且完全没有互换性。APS的传奇可靠性是通过军队武器工匠的努力实现的。即使是经过个别调整的APS,也只能使用它们自己配套的弹匣。所以,APS的五个弹匣是被编号的——每个弹匣上标有手枪的编号和弹匣的顺序号,从1到5。
结果,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APS在1958年停产。
接下来的尝试是在70年代进行的——基于AK-74开发了AKS-U模型,俗称“Xyuha”或“柿子”。在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类似的武器,能够在尺寸、弹头能量和穿透力上达到如此平衡。但是,AKS-U毕竟是一个极度缩短的步枪,使用中间口径的弹药。它是军用步枪,适合那些需要小尺寸武器的兵种和单位。对于日常的警察任务来说,AKS-U则过于强大。
到了80年代末,人们又开始回顾冲锋枪的设计,最终催生了“基帕里斯”、“凯德尔”和PP-90/PP-93等型号。自然,它们使用的是9x18PM弹药。
那么7.62x25TT呢?最后一批战斗用TT子弹是在1987年由尤尔扎尼工厂生产的。从那时起,所有使用TT弹药的武器都只能依赖于早期的库存,部分库存甚至从1946年开始。
过去10年,7.62x25TT弹药的情况略有改善。这主要得益于允许民众购买改装后的PPSh,如VPO-135和PPSh-O。此外,还有来自塞尔维亚和意大利的进口供应。
然而,这一口径的武器仍然较少,弹药也很少,选择也相当有限。
进口替代。意大利的底火盒式卡壳用于生产弹壳。
子弹也是进口的(指的是采用外国设计或制造的弹药)。
与9x19不同,9x19在9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生产,作为出口用的弹药。这个弹药大量出口到国外,工厂为了生存不得不生产并销售一些产品。大规模生产、低成本、全球需求巨大,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使用这种口径的武器——如何追赶上世界上最常见的手枪弹药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