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11月15日,第九届福建艺术节在全省开展。三年一届的福建艺术节已经走过35个春秋,令人欣喜的是,九艺节根植于时代与群众的沃土,推陈出新,常办常新。今年的九艺节虽已落下帷幕,但一连串的“好戏”仍令人回味无穷。
梨园戏《缇萦》演出一票难求。图源:福建日报
作为戏剧艺术大省,我省的历史剧创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在第二十九届全省戏剧会演的40部剧目中,约半数为历史剧,几乎涵盖了所有参演剧种,包括闽剧《画网巾先生》、芗剧《一代相国蔡新》、闽剧《侯官女人》、闽西汉剧《王景弘》等,其多数取材历史,观照现实。如《一代相国蔡新》讲述的即是反腐倡廉的故事。
闽剧《画网巾先生》剧照。图源:通讯员 邢辛
也就是说,戏曲不是简单的娱乐,不是简单的商品,也不是简单的宣传工具;戏曲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的人格图谱,中国人的精神DNA。
近年来,我省中生代编剧逐渐崛起,新生代编剧崭露头角。57岁的编剧王羚曾以代表作《南归梦》《北进图》《双蝶扇》等广受好评;闽剧《画网巾先生》编剧戴先良,正值不惑之年;这次会演中年纪最小的编剧王小农,今年才28岁。
《双碟扇》表演。图源:平潭时报
当下,许多文艺作品都乐于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本次戏剧会演18家县级院团带来18部精品力作,成绩斐然。《侯官女人》《冯谖与孟尝君》《魏侃夫》《驯悍记》等优秀剧目,被专家点赞——小剧团有大作为、大成就。
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符合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文艺样式的向往与期待,以人民喜闻乐见、具有广泛性参与性的方式推广、传播开来,满足当代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要,活跃了新时代的人民生活。
高甲戏《界树下》
福建戏曲的文化传承价值与当代审美价值,至少存在于四个方面。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表情和声音,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质与品位。在不少福建人儿时的记忆里,戏台上“咿呀”一开嗓,男女老少就坐不住了,跟着舞台上的表演,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图源:泉州通客户端
福建戏曲是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名花,它源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传承于当代,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剧目丰富、特色鲜明。其中,以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歌仔戏)五大戏曲最为出名。
《过崖记》作为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之一,在杭州运河大剧院上演
图源:中国新闻网
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中国戏曲剧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
作为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莆仙戏素有“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之称。现存5000多个传统剧目,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梨园戏
梨园戏,是用闽南语泉州腔演唱的优秀地方剧种,它渊源于唐代宫廷,形成于福建泉州,流行区域涵盖闽南、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弥足珍贵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许多戏曲形态,文辞清雅,曲乐优美,科步独特,表演细腻,在海内外享有“宋元南戏活化石”的盛誉。
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泉州、晋江、南安、厦门等闽南方言区和台湾地区,以及南洋华侨旅居地。它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称“宋江戏”,清中叶后发展成为“合兴班”,清末以后始称高甲戏。
芗剧(歌仔戏)
芗剧,又名歌仔戏,是闽南地区的传统戏曲,也是漳州重要的文化名片,它与闽剧、梨园戏、高甲戏、莆仙戏并列为福建五大地方剧种,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360多个地方戏剧中唯一横跨海峡的剧种,也是两岸群众文艺交流的纽带。
福建的戏曲立足福建深厚文化资源,坚持文艺创新创造,助力“福”文化研究阐释,培育“福”文化IP,擦亮“福”文化品牌,赋予“福”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促进“福”文化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侯官女人》剧照。图源:林岳铿
2021年至2023年,福州市累计下达各类资金近6000万元,用于开展闽剧剧目创排、人才培养、场馆设施建设、历史资料收集等工作。闽剧传承创新好戏不断,市民群众尽享高品质文化大餐。
闽剧快闪表演现场。图源:遇见福州
再比如,福建文艺在多个领域取得的突破: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福建省十部作品获奖,获奖作品数量在全国领先;“闽东诗群”代表诗人汤养宗作品集《去人间》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实现该奖福建省历史性突破;《山海情》《古田军号》《谷文昌的故事》等精品力作接续涌现,多部影视剧获“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金鹰奖”;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福建成为唯一摘得两朵“梅花”的省份……
《谷文昌的故事》图源: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
因地制宜、聚力提升,福建特色戏曲文化名片更加闪亮。深挖八闽地域文化“源头活水”,创新打造特色戏曲,推动文化资源共享、文化品牌共建、文化事业共进。
文化事业支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繁荣。2023年,福建实现文旅经济总产值1.3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文旅经济增加值5458亿元,同比增长9.5%,促成文化事业产业“两翼齐飞”的崭新格局。
图源: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戏曲扎根于乡土风情,映射着烟火日常,传递着生活在这方水土上人们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是彼此情感的心灵纽带。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在异乡漂泊还是故乡守望,家乡戏总能给人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与温暖,慰藉着人们的心灵。
植根于民间的闽剧,浸润在福州社会生活之中,让闽剧中不乏福州本土名人与英雄崇拜意识、清官崇拜意识、忠厚仁义、爱国爱家等地域性的思想观念,闽剧所展示的福州故事也生动形象地勾勒出福州社会风情画卷。
以上2图源:福建非遗档案
在莆田,看莆仙戏是根植在莆田百姓骨子里、融化在血脉中的一种生活方式。逢年过节及农家结婚、寿庆、乔迁等,许多村社和群众都要请剧团来演出助兴,戏韵绕梁,热闹喜庆,这种特定的民俗风情,促进了莆仙戏的繁荣。
至明清时期,活跃在木兰溪流域以船为家的戏班就有近百家,人们用锣鼓弦歌和戏剧故事承载并纪念生活的意义。
图源:蔡昊
梨园戏在音韵上保留了许多古语言。方言土腔,一律以泉州音为准,但也注意到不同人物身份与地方色彩,在有的剧目中还保留了地方土音和古音。在“上路”戏的剧目《朱买臣》中,保存了很多朴素生动的科诨和古代泉州的民间风习。
《陈三五娘》图源:泉州古城老戏曲
高甲戏的形成与发展,与民俗活动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其表演源于民间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但是最受闽南观众欢迎的一个地方剧种,同时在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一带有深远影响。
图源:泉州市政协
歌仔戏(芗剧)是我国近四百个戏曲剧种中唯一一个同根共生、花开两岸的剧种。明清时期,漳州百姓大批入台开垦。当地艺人在传入本地的漳州歌仔(锦歌)基础上融合梨园戏、四平戏、本土民歌小调等戏文、曲调,在台湾形成了歌仔戏。
歌仔戏(芗剧)贴近生活,贴近草根是维系海峡两岸、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所有闽南人情感的一条重要情感纽带。
以上图源:漳州文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文艺在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方面的深远意义。
赓续传统,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23个活态戏曲剧种尽显“闽派”风流,堪称中国戏曲史的缩影。
闽剧《兰花赋》剧照
福州闽剧院供图
放眼当下,福建戏曲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堪称中国戏曲史的缩影。莆仙戏、梨园戏等古老剧种,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宋元南戏的遗痕,被国内外学者称为“南戏的活化石”。福建曾涌现出《春草闯堂》《团圆之后》等一批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剧作。如今,福建又创作出一部部具有深邃历史意蕴和哲理思辨意味的剧作,《新亭泪》《魂断燕山》《秋风辞》等以其鲜明的当代意识、深刻的历史感悟,开启了新时期福建新编历史剧领域宏阔的创作视野和艺术空间。《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古代剧则以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展示了意味悠远的古典美。“闽派戏剧”独特的创作风貌,将福建地方戏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剧照
图源: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1世纪以来,福建地方戏继续保持繁荣局面,《贬官记》《天鹅宴》等剧目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全国性重大艺术赛事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文化自信,在文艺精品与文艺人才风起云涌的实践中得以坚定。
图源:遇见福州
“闽派”,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福建戏剧就像武夷山脉的汩汩泉流,不约而同汇成蔚为壮观的“闽派”宽河,从昨天一直向今天和明天流淌,既造就了以历史剧为代表的“闽派戏剧”,也丰富、延伸、续写了“闽派戏剧”探索之路的内涵。
杨帅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榜首
感谢小红书用户 @谈谈林 供稿
部分文字来源于央广网、福建日报、福州文旅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漳州文旅
厦门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转载请标注来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