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国家文物局
深秋十月,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当一天普查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来到陕西。多家中央媒体、行业媒体以及省级媒体记者跟随普查队员的脚步,在陕西礼泉、旬邑、彬州、岐山、扶风等地复查“三普”点位,踏查“四普”新发现。
唐昭陵位于九嵕山主峰上,俯瞰山河胜景,辐射四周现有玄武门遗址等重要遗址。昭陵开创了唐代“因山为陵”的先例,其地上地下大量的历史文物,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亦是研究唐代前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珍贵的史料。陵山南侧的附属文物点,多数位于沟壑和接近山顶的地带,实地调查难度很大,需要队员们翻山越岭。对于此类文物点,无人机的优势明显。
位于旬邑县太村镇的唐家大院,是晚清当地豪绅的民居,现已辟为民俗博物馆。百余年的沧桑过后,唐宅风华尚存,鼎盛时期的87座院落今存5座,这里一砖一石一木,为研究当地居民住宅的建筑形制及雕刻艺术提供实物参考。本次调查对唐家大院做了更丰富的资料记录,对建筑本体的测绘更精准,并评估了其保存现状,为文物保护奠定基础。
下马河遗址(暂命名)是此次咸阳市普查队在彬州开展普查工作时的一处新发现。遗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面积约20000平方米。当前采集的标本质地有夹砂红陶、灰陶,泥质灰陶,纹饰有绳纹、刻划纹及篮纹,可辨器物有鬲、罐、钵、瓮等,年代应为新石器龙山文化、西周、秦汉时期。该遗址时间跨度长,遗存内涵丰富,为研究泾河流域古代文明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咸阳作为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站,留下了许多丝路遗迹,彬县大佛寺石窟便是其中之一。依山凿窟,雕石成像,它为唐代佛教的传播和石刻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依据。此次四普工作重点对石窟寺的建筑结构、洞窟形制、洞窟的稳定性、造像的风化或剥落程度等进行了详细的测量、文字记录及照片采集。目前,彬县大佛寺石窟三防系统完善,保存状况良好。
五凤山东脚下,窑洞从南向北一字排开,这里是陕西省胜利机械厂(9901厂)旧址,属“四普”新发现点位。窑洞里面由隧道联通,整个窑洞体系占山体面积约10800平方米。那些年,在机器的飞转中,一枚枚高射机枪弹从这座“窑洞里的军工厂”走出,人们以勤劳和汗水,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生产任务。目前,该厂旧址保存完好,下一步,将对此进行文物认定。
岐阳遗址位于祝京水库南岸台地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较为平坦,一支渠穿过遗址中部。该遗址为“三普”发现,而“四普”工作进一步确定了其边界,当前发现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调查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石器、老官台文化陶钵、仰韶文化的陶罐等。岐阳遗址范围大,内涵丰富,对研究岐山县新石器时代及商周人类活动与分布有重要价值。
普查队在岐山县复查凤鸣镇资福村文物点时,发现一座古朴的历史建筑,保存完整,风格古雅。对于古建筑的普查,队员们需要通过其建筑风格、梁架结构以及碑刻文字判断年代,并对此进行现场测量、照片采集和信息收集,将信息录入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采集系统中,对该建筑后续的保护和利用留存一份有价值的资料。
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北的周太王陵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太王陵的始建年代不详,宋代以来民间和官方均在这里祭祀周太王(古公亶父),并建三王庙供奉太王、王季、文王。太王陵与附属的三王庙为研究关中西部地区周文化、祭祀文化以及传统庙宇建筑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次调查是对该文物点的实地复核,记录文物保存现状,形成详细的档案资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