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5日,欧洲多家权威媒体同时发布调查报告,讲述了瑞典电池制造商“北伏”从创立到破产的全过程。按照这些年,欧美媒体的舆论导向,中国在电动汽车和电池产业的飞速发展,是靠国家补贴带来的“不公平优势”,最终卷死了欧美企业,真的是这样吗?
北伏作茧自缚
北伏,曾被誉为是欧洲电池产业“全村的希望”,它从创立之初,就是打着跟中国抢夺行业主导权的名头来的。既然是对抗中国,欧美各国肯定是鼎力相助啊,从创始国瑞典到整个欧盟,甚至美国、加拿大,都对该企业一路开绿灯,特批土地、贷款,投资和补贴玩命地给,据统计,北伏最多时曾筹集到140亿美元的投资,华尔街众多顶级投行,欧洲各国车企,都对北伏的成功翘首企盼。
但很快,奇葩的故事就来了。该企业承诺,只会用清洁能源进行生产,绝不会使用传统能源,以示和环境保护共存亡。我们都知道,清洁能源最大的缺陷,是供应极不稳定,为保证生产的时候不停电,北伏选址在一个北极圈内的港口小城。但这里有极昼极夜啊,没人愿意来工厂上班。
还好北伏有钱,他们花大价钱请了一帮来自中韩,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工人来生产。可当一切都准备好时,这家公司从创始人到基层员工,居然没人知道怎么生产电池。于是,北伏决定,机器也从中国进口,强行上马先把生产线运转起来再说。结果就是灾难性的,一直到2023年12月,他们的产能只有原计划的0.5%,曾经热切期盼的各国投行、车企,纷纷撤走投资和订单。
欧洲不思进取
文章中说,北伏宣布破产之前啊,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去参观过,给出了一个非常精准的评价,说北伏的设计是错的、工艺是错的,生产也是错的。对于竞争对手的差评,北伏表示很服气,他们承认,离开了中国的工人,他们甚至连厂房都建不起来,关键在于自己的无能。这个故事,就很好地体现出了欧洲制造业的困境,他们已经没有,能在新时代领导新产业发展的人才了。
除了电池产业,欧洲电动汽车和钢铁产业的溃败,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德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内削减1.1万个岗位。大众、奥迪、福特等知名汽车企业也陆续发布了裁员和关厂计划,预计将影响约5万名员工。就连采矿业,也有法国巨头埃赫曼集团出面承认,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设备、技术支持和丰富的专业经验,他们的镍产业将无法盈利。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中国企业有多卷,而是欧洲企业自甘堕落,自二战结束到现在几十年,欧洲制造业还在吃“马歇尔计划”时的老底,说他们“不思进取”都算是轻的。但因为是现代工业的发源地,傲慢的欧洲贵族们不愿承认,他们在工业发展上会输给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这种莫名其妙的敌意,就在美国的刻意推动下,演变成了欧洲和中国所谓的“贸易摩擦”。
中美欧三方博弈
站在美国的视角,他们已经破坏了俄罗斯和欧洲的能源合作,抢占了欧洲能源市场,还承接了大量跑路的欧洲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如果能让中欧翻脸,欧洲将彻底落入美国资本的掌控,再无翻身之日。有相对清醒的欧洲媒体提醒说,特朗普来势汹汹,我们是不是该向中国靠拢啊。道理肯定是这个道理,但欧洲愿不愿意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在中美欧三方博弈中,其实中国是最不需要担心的。我们说起来,美国、欧洲对华加征关税,会对中国相关产业和出口贸易造成多少负面影响,但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贸易的核心要素永远是商品,而非货币。只要中国的商品、技术和服务是不可取代的,他们该买的东西,照样要加价买。
这就好像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一万多项制裁,但仅在今年9月,欧盟就从俄罗斯进口了8.4亿欧元的管道天然气。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欧美国家自己实施的制裁,自己都不遵守吗?是暗度陈仓绕过制裁,还是多掏钱找美国买天价液化气,你说他们会怎么选?
归根结底,商业活动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各国政府的限制措施,起到的作用有限,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继续在各技术领域上取得突破,那等欧美自己作死,失去制造能力之后,他们不跟中国买,也找不到别家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