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坐标上海中心大厦,119层楼,632米高,3398级台阶。

近日,2024上海中心垂直马拉松在沪开赛,吸引了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名选手参赛,其中不乏世界排名前十的国际垂直马拉松选手。什么是垂直马拉松?垂直马拉松又为何令人着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平安金融中心国际垂直马拉松大师赛在深圳举办,图为选手起跑。(图片来自中新社)

从帝国大厦到风靡全球

“垂直马拉松”,也被称为“大楼登高赛”,更通俗地说就是“看谁爬楼爬得快”。参赛的选手需要一口气从起点爬楼梯到楼顶,用时最短者就能摘得桂冠。

垂直马拉松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当时一群热爱冒险的跑步爱好者在美国纽约的摩天大楼——320米高的帝国大厦举办了一场“帝国大厦登高赛”。参赛选手们要在短时间内攀爬86层楼的1576级台阶。此后,这项运动迅速风靡全球,芝加哥的威利斯大厦、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地,都举办过类似的赛事。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加速,高楼大厦的增多为垂直马拉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其逐渐成为一项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如今,相较于室外马拉松,垂直马拉松不受天气与季节的影响,仅需一双舒适的跑鞋和一身轻便的运动装,参与者便能随时随地进行训练与比赛,这种灵活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这项运动。

年轻人喜欢的不只是“爬楼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位于首尔的韩国第一高楼乐天世界塔举行2022“Sky Run”垂直马拉松比赛。图为参赛者合影留念。(图片来自中新社)

垂直马拉松之所以能吸引这届年轻人,除了低门槛和便捷性,其实还有不少其他优点。

首先,垂直马拉松的核心在于爬楼,而爬楼是一项高强度有氧运动,对身体有着诸多益处。它不仅能快速提升心率,增强心肺功能,还能促使肺部更高效地工作,增加肺活量并改善呼吸系统。

除了强健体魄,垂直马拉松还能带来强烈的心理激励。在爬升的过程中,随着楼层的级级升高,参赛者可以获得更加直观的心理刺激;其次,由于楼梯间的空间相对有限,参赛者会更加集中,距离也比一般的跑步比赛更接近,在跑步攀登的过程中,有着更浓厚的竞争气氛。对于许多习惯在格子间中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这项运动不仅考验体力,还考验意志力。每一步的攀登都充满未知与挑战,而成功登顶后的成就感则无与伦比。

攀登过程中,参赛者还能逐步俯瞰城市美景,尤其是当他们站在摩天大楼的顶端远眺天际线时,内心所感受到的震撼是其他运动难以提供的。

值得一提的是,垂直马拉松也具有丰富的社交属性。垂马爱好者们通过社群分享经验、结识朋友,拓宽社交圈。在团队赛中,参赛者互相配合,既增强了合作精神,也增添了比赛乐趣。此外,垂直马拉松的赛事场地往往选择各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北京中国尊等。选手在参加比赛的同时还能领略不同城市的文化,为这项运动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尽管这项运动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安全隐患。帝国大厦举办的第一次垂直马拉松比赛,只接受国际级别的马拉松选手参与,说明这项比赛对参赛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尤其对心肺功能是很大的考验。其次,这种运动很容易造成扭伤、关节炎、肌腱炎等问题。因此,为保证安全,不少垂直马拉松比赛会采取一些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对报名者进行健康状况的评估、分批次起跑等。

不仅有娱乐性,还具有商业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平安金融中心国际垂直马拉松大师赛在深圳举办。(图片来自中新社)

目前,中国的垂直马拉松运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速度却十分迅猛。2014年至今,国际垂直马拉松系列赛在全国范围内累计落地超过百场,足迹覆盖全国26个城市。

“垂马在中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关注和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摩天大楼和高层建筑涌现,为垂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赛场环境。”2023海南垂直马拉松国际公开赛负责人表示,“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户外运动市场的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垂马等运动项目。”

此外,拥有摩天大楼的城市往往人口密度高、旅游资源丰富。在这些大楼里举办比赛,不仅能够有效宣传城市文化,还能像传统体育赛事一样,对周边的住宿、餐饮、旅游业以及体育用品消费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垂马比赛一般在商业区举办,能与商圈形成有效融合,可直接带动消费,促进经济繁荣。”2023海南垂直马拉松国际公开赛负责人认为,由于垂直马拉松比赛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参与性,能够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赛和参赛,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活动期间,对周边住宿、购物等的拉动作用也很明显。

马拉松是毅力的展现,而垂直马拉松,则在此基础上增添了高度的挑战。对每一位参赛者来说,比赛都承载着不同的意义。“我们不是要拿到名次,而是要完成这个过程,享受这个过程。”参加2024上海中心垂直马拉松比赛的植志辉说:“享受人生,不要有遗憾。”(完)

综合中新网、《海南特区报》、《环球时报》、科普中国等

编辑:江子昕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