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企侵权行为备受关注。11月26日,@京东发言人 通过微博发布声明:近期,少数机构及个人造谣抹黑、恶意攻击京东和创始人及其家人,经公安机关依法办案,部分造谣者已受到应有的惩处。目前,网络上还存在着部分谣言混淆视听,相关部门已立案调查。
京东发言人称,公司近期以来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遭受连续造谣攻击,网络造谣者通过编造一些抓眼球的虚假内容,发布“京东金融遭挤兑”“京东白条虚假征信”“京东被国际神秘组织ESG渗透”“京东女性员工占比超过90%,已被极端女权控制”“京东无锡宇培物流园失火价值十几亿的手机被烧毁”等话题,有组织、有蓄谋地对京东和京东创始人及家人进行舆论攻击。
上述罗列的言论现象,有的针对突发事件,有的涉及企业治理,于一家企业而言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不难想象。从这个角度看,京东的反应合情合理,如果任由这类言论在网络泛滥,久而久之,消费者信以为真,企业形象甚至日常经营都会受到影响,后果非常严重。
一直以来,企业对涉企侵权行为苦不堪言,企业和个人处境一样,面对各种造谣抹黑行为应对乏术,或者维权成本极高,有时即便维权成功,损失也无法挽回。近年来,有关部门就此开展了一系列整治行动,背后的逻辑很清晰:一方面,如今社交媒体非常发达,发声渠道增多,造谣、抹黑行为成本降低,而影响可以轻易被放大,既能制造流量也能成为一种不公平竞争的手段。另一方面,互联网构建的网络营商环境,与传统视角下的营商环境一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来自互联网的侵权行为客观上会拉低网络营商环境,对企业发展造成干扰。
操作相对简单而危害极大,是涉企侵权行为的普遍特征。在互联网上对企业进行造谣、抹黑等,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操作,通过制造、虚构一些所谓的“真相”,恶意攻击、抹黑企业和企业家,这种负面反馈会左右企业的市场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必然受到影响。企业所遭遇的这种舆论小气候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也会塑造整个市场的大气候,可以说,类似侵权行为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给经济环境造成的杀伤力,丝毫不亚于现实营商环境中各类乱象带来的影响。
网络暴力是可以杀人的,而造谣攻击也能让一家企业深受其害。去年底,国家网信办公开曝光一批破坏营商网络环境的典型案例,其中提到,有的自媒体打着“舆论监督”旗号,寻求与企业开展商业合作,谋取非法利益;有的账号传播涉企负面不实信息,以删帖、消除影响为由索取公关费;还有的人故意传播某公司员工刊发的不实信息,恶意集纳企业负面信息。类似案例颇有代表性,也说明很多涉企侵权行为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背后带着明显的利益诉求,饶是如此,对这类行为更不可枉纵。
针对涉企侵权行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及时应对,化解形象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积极发声,维护自身利益,这无疑是一种好的迹象。不过,这种战斗的参与者注定不只是企业,只有让违法行为付出代价,只有提高违法成本,类似侵权行为才会逐渐收敛。有关部门的积极行动回应了外界的诉求,也在改善互联网生态,今后需要保持高压。互联网塑造了复杂且微妙的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需要有关方面尽到自身的责任。当涉企侵权成为一种高风险操作,营商网络环境逐步改善,相信不仅对企业发展大有裨益,对增强宏观经济的信心也很有帮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