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海南,大家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阳光、沙滩、大海和椰子树,是一个绝佳的旅游好去处。三亚和海口更是被大家称作是海南的“双子星”。然而如此受欢迎的漂亮度假岛在古代却是流放之地,我们所熟知的大文豪苏轼就曾经被流放到海南岛过。

众所周知,流放之地通常是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地方,这和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海南岛完全不是一回事,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是流放之地

在古代,交通方式非常有限,人们最常用的交通方式其实就是步行。但是步行去比较远的地方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还有用马或者牛等牲口来进行长途旅行。由于交通的不畅,一些位于国家边陲的区域,相对而言与社会处于隔绝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海南还处于热带,天气既炎热又潮湿,环境对人类来说不太舒适但是对于蚊虫来说却是极好的生存地,除此之外在这里疾病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同时海南岛靠海,淡水资源相对比较稀缺,农业在这里也难发展起来。所以古代时的海南岛不仅粮食匮乏而且其他的环境条件也很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眼中的海南

海南在古代是一个荒远之地,在唐虞三代被称为是“南服荒缴,在秦代被称为是“越郡外境”,在我国古代史四大流放地之一。曾经也有不少文人学士被流放到这里,比如李德裕在被流放时,在《贬崖州司户道中》里写道“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海南的路途遥远和在海南生活的艰难和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的海南岛

苏轼在晚年期间被贬到海南岛,在他刚到海南岛的时候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苏轼在《与程秀才书》中描述当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日常饮食中肉类稀少,很难吃到猪肉、鸡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的海南岛

60多岁的苏东坡也曾经被贬到儋州,儋州也属于海南。苏东坡于儋州度过三年,此间留下了载酒堂,其后逐步发展成为东坡书院,为后人留下珍贵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流放者们在海南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们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海南的发展。例如,苏轼在海南办学堂、介学风,一时间竟然改变了当地的学风,很多人一直将他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一步一步演变为度假岛

许多官宦家族和文人被流放到海南,这为海南注入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底蕴。要知道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整个海南从无一人考中举人或进士,文化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诸如苏东坡等被贬谪至海南的官员,给海南引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发展与进步。他们大力促进了海南在文化、教育、农业及手工业等领域的进步,从而为海南日后的发展筑牢了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海南省的创立,及其后续经济特区的建设,给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崭新活力,使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往今来的“换脸”

然而流放之地并不是只有在我们国家才有。在外国,亦存在将部分政治异见人士或罪犯遣送至偏远之地的举措。这种现象并非罕见,反映出特定时期的治理方式与社会状况。其中澳大利亚也曾经是英国的流放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破仑也曾经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和圣赫勒拿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朝鲜王族以前的流放地也是如今受欢迎的旅游打卡点:济州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比较著名的流浪地如今都变成了世界各地的旅游打卡景点,这也得益于旅游业的兴起。一般流放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处于环境恶劣的偏远地区,这导致流放地基本上没有怎么被开发过,这些地方往往还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景观,这是在后来飞速发展的城市中很难再看到的东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流放地还常常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遗址、文物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流放地的历史变迁,还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当地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海南的转变是历史变迁和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从古代的流放之地到如今的旅游胜地,这一变化不仅彰显了社会对于人权和尊严的尊重,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一转变,使我们目睹人类社会的持续演进与进步,同时更让我们珍视眼前的幸福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不仅彰显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给我们带来了珍贵的经验及深刻启示。我们应该珍惜这一成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新京报《在古代,海南岛是如何从贬谪之地,化身为天堂岛的?》
澎湃新闻《和苏东坡一起告别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