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外交界发生了一场意外的风波,在一次关于香港回归的采访中,一位记者突然抛出了一个敏感问题:“中国会在香港驻军吗?”

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时任外交部长的黄华被批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会引发如此大的波澜?

1913年,黄华在河北磁县出生了,从小他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对知识的渴求。

年少时,黄华偶然间翻阅到《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引导了他的思想,暗自下定决心,要为改变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2年,黄华进入燕京大学学习,在这里他不仅汲取知识,更加入了抗日救国会。

4年后,黄华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作为翻译,陪同美国记者斯诺前往延安。当时的他,内心充满期待,甚至因此放弃了大学毕业考试。

虽然这个决定让黄华成为了一名“肄业生”,但他却从未后悔。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黄华先后担任朱德的政治秘书、中央组织部干事等重要职务。他的工作涉及军事、外交、教育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全面的才能。

新中国成立后,黄华正式踏上了外交官的道路,他的语言和外交才能都令人钦佩不已,无论是陪同基辛格秘密访华,还是随邓小平访美,他都应对自如。

1980年,黄华升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本想着仕途一帆风顺,没想到的是,1984年那次关于香港驻军的采访,给他带来了一场意外的风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记者问及香港驻军问题时,黄华深知这个问题的敏感性,当时,香港还未回归祖国。任何不慎的回答都可能引发外交危机,于是他选择了沉默。

黄华的同事耿飚给了一句模棱两可的回答:“中国也许不一定会在香港驻军。”谁知,却被外媒曲解,宣扬“中国不在香港驻军”,引发了轩然大波。

香港当时的局势,最怕因舆论引起不稳定的因素,邓小平得知此事后,误以为黄华也持相同观点,严厉批评他“胡说八道”。

黄华心里很委屈,没有急着辩解,联系了邓小平的秘书,澄清了当时的事实。

根据当时的录音材料,黄华确实没有说出任何影响局势的话语,事实真相大白后,邓小平很快向他表示了歉意。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黄华开心极了。

不久后,黄华因年龄问题退居二线,继续致力于国际友好事务,甚至出版了回忆录,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

黄华与基辛格的深厚友谊,更是成为中美友好关系的一个缩影。

2010年,98岁高龄的黄华与世长辞,党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遗体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从燕京大学“肄业”,到后来的外交部长,黄华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前,黄华常说“外交无小事”,他自己更是用一生贯彻了这个信条。在新时代的国际舞台上,睿智、谨慎依然是传承不变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外交人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