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座充满活力与热情的城市,在体育赛事的舞台上正经历着一场“马拉松热潮”。光谷马拉松的余热尚未散尽,青山半马便接踵而至,紧接着,武汉马拉松组委会又宣布 2025 年赛事即将开启报名通道。一年之内,三场马拉松赛事相继登场,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如此频繁地举办马拉松比赛,真的合适吗?
中国马拉松热自2015年起持续升温,新冠疫情期间阻遏三年时间,全面放开后,开始迅速恢复。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3年全国共举办622场马拉松比赛,平均每天就有近两场比赛。
进入2024年,这一爆发势头仍在延续。据中国马拉松官网上显示,2024年全年全国范围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共有414场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事,其中A类赛事201场,B类赛事23场,C类赛事190场。
众多的马拉松比赛并没有给一些城市带来好的宣传作用,甚至成了负面舆情的爆发点,更别谈给城市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有些马拉松简直成了闹剧。
今年3月24日武汉马拉松成功举办后,11月17日,光谷马拉松开跑,12月1日,青山江滩半程马拉松即将鸣枪,一座城一年3场马拉松的确多了一些。
马拉松比赛的举办,绝非简单的体育活动。从资金方面来看,其涉及到赛事筹备、场地布置、选手补给、奖金设置等诸多环节,所需资金数额巨大。这其中,大部分的资金压力往往落在政府财政之上。同时,在赛事运营过程中,政府各部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交通部门要为比赛规划路线、实施道路封闭并进行交通疏导;公安部门要保障赛事安全,维持现场秩序;医疗部门需在赛道沿线设置急救站点,配备充足的医护人员与急救设备,以应对选手可能出现的身体状况。此外,还有众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他们的招募、培训与组织管理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精力。
而道路封闭这一举措,虽然是为了保障比赛的顺利进行,但也给市民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比赛期间,部分路段交通瘫痪,公交线路改道或停运,市民不得不提前规划出行路线,绕道而行,这无疑增加了市民的出行成本与时间成本,影响了城市的日常运转。
举办马拉松比赛的初衷,是为了推广全民健身理念,提升城市形象与知名度,促进体育文化交流。然而,当赛事过于频繁时,这些积极意义可能会大打折扣。一方面,过于紧凑的赛程安排可能会导致赛事组织工作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能无法保证每场比赛都能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如赛道设置的合理性、补给品的丰富性与品质等。另一方面,市民可能会因为赛事过于频繁而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对赛事产生抵触情绪,这反而不利于体育文化在城市中的深入传播。
对于武汉这座城市而言,在举办马拉松赛事时,或许应该在数量与质量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可以适当减少赛事的频率,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集中投入到少数几场精品赛事之中。精心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马拉松品牌,从赛道设计、赛事服务、文化展示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提升,让每一场马拉松都成为展示武汉城市魅力的窗口,让参与者和观众都能深刻感受到武汉的独特风情与热情好客。同时,在赛事筹备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与市民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与建议,将赛事对市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只有这样,武汉的马拉松赛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刘丹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