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又是一年候鸟迁飞季,被救助鸟类迎来“毕业季”。在南京红山动物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却有十余只“留级生”——红嘴山鸦、黄嘴山鸦、小嘴乌鸦、达乌里寒鸦、渡鸦、白颈鸦等。
小嘴乌鸦
候鸟迁飞季,被救助康复后的鸟类放归大自然后,更容易适应环境、找到自己的同类。前不久,就有一只在该救护中心养病一年的冬候鸟普通鵟(kuáng)康复出院,回到大自然怀抱。
向着镜头直飞的白颈鸦
然而,“毕不了业”的原因不在“留级生”自己身上,而在人类身上。
“它们有教科书一般的共性认知问题。”救护中心主管陈月龙介绍,这些“留级生”很有可能是自幼被人驯养过,有着共同行为表现——不惧怕人、亲近人,也会攻击人。
面对人类,正常野生动物有警惕心,它们本能地与潜在威胁保持安全距离。这是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的必备技能,也是面对天敌、捕猎时,它们保护自己的方式。
不惧怕人类的“留级生”白颈鸦
违法者偏爱违禁驯化鸦科鸟类,是因为它们非常聪明,但聪明不应该成为人类将其驯养为玩物的理由。
这些“留级生”大多是鸦科鸟类,在我国受到严格保护。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鸦为例,任何相关捕捉、买卖、运输或饲养行为,都是违法的。
经驯化后,它们难以重回自然,因为它们无法识别危险,也无法与同类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红嘴山鸦的脚环是被驯化的证据
“保持安全的距离能让我们各自生活得更加美好,大家真的爱鸟,不妨拿起望远镜,去野外观鸟吧!”陈月龙呼吁,距离产生美,不仅适用于人际交往,也同样适用于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
好在“留级生”白颈鸦的孩子成功“毕业”了。
在该救护中心,从去年到今年,一对白颈鸦繁殖三窝小白颈鸦。在养护它们时,救护中心工作人员格外小心,尽量不与它们直接接触。最终,这些生长于救护中心的小白颈鸦,成功回归野外。
小白颈鸦行动轨迹
今年,一只小白颈鸦还戴上GPS定位器。从它的行动轨迹能看出,它已成功适应野外环境,能够独立捕食、寻找水源和安全的栖息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春
图片来自南京红山动物园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