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邓龙辉 通讯员 崔婕 贾梦瑶 徐日升)近日,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李侠主任和李三中教授指导下,空军第九八六医院神经外科运用基于影像学数据的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导航机器人,成功完成西北首例改良孤立颞角-额角脑脊液转流术,为孤立颞角综合症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患者王女士,43 岁,于外院接受“右侧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WHO 2级脑膜瘤。本以为熬过了手术,终于可以享受美好生活,没想到出院一个月后,病痛再次找上了门。王女士开始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左侧肢体乏力等症状。
术前CT
九八六医院神经外科赵永博主任指着复查CT片子说:“头颅右侧侧脑室孤立颞角形成,脑室受压,中线轻度左移。考虑到后续需尽快接受放射治疗,缓解高颅压症状迫在眉睫。”
医生的一席话让患者一下子像被霜打的茄子,整个人都蔫了。
神经外科迅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并邀请西京医院神经外科李侠主任和李三中教授会诊,最终决定通过机器人进行导航,为患者实施“孤立颞角-额角脑脊液转流术”。
传统的脑室-腹腔分流术存在高并发症率,内镜脉络裂造瘘术不仅操作复杂,还有潜在的脑干损伤风险,而改良的孤立颞角-额角脑脊液转流术可以通过连通导管构建孤立颞角与正常额角的旁路,重建脑脊液循环。术式管路短、无过度引流、堵塞与感染风险低,而且创伤更小,更符合脑脊液生理循环。
“手术会和机器人一起做,稳定、精准,没有差错的!”听到医生这样说,患者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机器人,就是虚拟现实技术结合机器人。
九八六医院神经外科赵永博主任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可依据患者颞角的形态与位置预先设计穿刺路径,有效避开脑室内脉络丛,降低堵管风险,并通过枕角穿刺确保引流管位于扩大颞角长轴,优化引流效果,同时避免损伤侧裂静脉、大脑中动脉及脑干。导航机器人则依据术前规划定位穿刺点,确定深度与方向,实现一次性精准穿刺,减少皮层损伤。
但机器人手术,并不是真的放手让机器人来自动设计方案、操作手术,它的背后还得靠“大佬”控制,就像皮影戏一般。
“团战”打响。术前,团队借助3Dslicer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出高度仿真的手术场景模型。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医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患者脑部结构,精准确定最佳穿刺起始点、角度以及深度等关键参数,对穿刺轨迹进行严谨规划,最大程度提升手术的成功率与安全性。
手术由李侠主任主刀,赵永博主任与李三中教授紧密配合。术中严格遵循术前虚拟现实规划的穿刺轨迹,前进、后退,在导航机器人系统精准的引导之下,引流管顺利穿刺至理想位置。医生和机器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手术仅耗时30分钟,出血量不到 5ml。
术后头颅CT:绿色为术前重建的颞角,黄色为术后重建的颞角
术后第二天,患者头痛、恶心症状消失,肢体活动恢复正常。复查头颅 CT 再次确认分流管位置到达虚拟现实预定位置,颞角较术前明显缩小。3天后,患者顺利出院。
可视化的术前规划、个体化的手术设计、精准化的手术导航,“高大上”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大开眼界。未来,临床上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精通十八般武艺,成为医生的左膀右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