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费用报销及发票管理自查

  1. 通知与催促
  2. 制定详细的通知文件,明确告知各部门年底报销的截止日期。通过企业内部邮件系统、办公自动化(OA)平台等渠道,向全体员工发送通知,强调逾期报销可能带来的不便。
  3. 对于重点项目或经常有大额支出的部门,安排财务人员专门沟通,提醒及时提交报销申请。例如,对于销售部门,重点提醒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的报销。
  4. 政策梳理与执行
  5. 重新审视公司的费用报销政策,检查是否有需要更新或完善的地方。例如,查看差旅补贴标准是否符合当前市场实际情况。
  6. 检查报销凭证的完整性,如发票是否合规、报销单填写是否准确、审批流程是否完整等。例如,核实发票上的开票日期是否在本年度,发票抬头是否为公司全称。
  7. 预提和暂估费用处理
  8. 梳理那些已经发生但尚未取得发票的费用。对于能够合理预估金额的费用,按照会计准则进行预提或暂估。例如,企业在 12 月已经使用了租赁场地,但尚未收到当月租金发票,可根据租赁合同约定的租金金额暂估入账。
  9. 建立预提和暂估费用的台账,记录相关信息,包括费用内容、预估金额、预计取得发票时间等,方便在汇算清缴期间及时冲销和重新入账。

二、往来款项自查

  1. 制定对账计划
  2. 根据往来客户和供应商的重要性及交易频率,制定分层级的对账计划。对于交易频繁且金额较大的重要往来单位,安排专人通过函证、电话沟通或面对面会议等方式进行对账。
  3. 明确对账的内容,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科目的明细。例如,检查应收账款的账龄、余额是否与对方记录一致。
  4. 清理长期挂账款项
  5. 对于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进行重点清理。分析长期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原因,判断是否需要计提坏账准备或确认为坏账损失。例如,如果客户企业已经破产,相关应收账款经过法律程序认定无法收回,可作为坏账损失处理。
  6. 对于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核实是否存在无需支付的情况。如果存在债务重组或债权人豁免债务等情况,应将其转为营业外收入。
  7. 关联方往来检查
  8. 关注关联方之间的往来款项,检查是否存在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情况。例如,关联方之间的资金拆借是否按照市场利率收取利息,避免税务风险。
  9. 确保关联方往来的披露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详细说明关联方关系、交易内容和金额等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资产自查

  1. 资产盘点计划
  2. 组建资产盘点小组,成员包括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和使用部门人员。明确各成员的职责,例如,财务人员负责监督盘点过程和记录数据,资产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协调,使用部门人员负责协助识别资产。
  3. 制定详细的资产盘点计划,确定盘点范围,包括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等。例如,对于固定资产,要明确盘点的地点、资产类别(如机器设备、办公设备等)和盘点方法(如逐一盘点、抽样盘点)。
  4. 固定资产自查
  5. 检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否准确,包括购置成本、安装调试费用等是否全部计入资产价值。例如,对于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核实是否将建造过程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合理分摊计入资产成本。
  6. 核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是否正确。根据资产的类别、折旧方法和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金额,检查是否存在多提或少提折旧的情况。
  7. 查看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是否存在闲置、报废或损坏的资产。对于闲置资产,考虑是否可以合理调配或处置;对于报废和损坏资产,核实是否已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如资产减值准备或资产清理。
  8. 存货自查
  9. 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采用永续盘存制或实地盘存制等方法,确保账实相符。例如,在盘点过程中,仔细核对存货的数量、规格、型号等信息,与存货明细账进行对比。
  10. 检查存货的计价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并且在年内是否保持一致。如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计价方法,检查是否正确应用。
  11. 关注存货的跌价准备情况。对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过时或积压的存货,评估其可变现净值,判断是否需要计提跌价准备。

四、税务自查

  1. 税费申报自查
  2. 梳理本年度所有的税费申报记录,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检查各税种的申报是否及时、准确,申报数据是否与财务账目一致。例如,核对增值税申报表中的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是否与会计账簿中的相关科目相符。
  3. 关注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情况。检查企业是否符合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是否已按规定进行申报和备案。例如,对于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核实其是否正确计算和享受优惠税率。
  4. 税务指标分析
  5. 计算重要的税务指标,如税负率(增值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将企业的税负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税负过高或过低的原因。如果税负率异常,可能会引起税务机关的关注,需要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调整。
  6. 检查税务风险指标,如发票异常率(包括虚开发票、失控发票等情况)、成本费用利润率等。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发现潜在的税务风险点,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五、财务报表自查

  1. 报表数据准确性
  2. 核对财务报表内部数据的勾稽关系。例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是否等于负债总额加所有者权益总额;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是否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的变动额相符(考虑利润分配等因素)。
  3. 检查财务报表附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附注应详细说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重大会计事项、关联方交易等内容,确保信息披露符合会计准则和监管要求。
  4. 报表合规性检查
  5. 确认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例如,检查收入的确认原则是否符合新收入准则,费用的分摊是否合理等。
  6. 按照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监管要求,检查财务报表是否满足报送条件。如上市公司需按照证券监管机构的规定披露财务信息,非上市企业可能需要向股东、银行等报送特定格式的财务报表。

02

年末其他应收款难收回,税务 “雷区” 与 “安全线” 全解析

年末其他应收账款收不回是一个比较常见但需要谨慎处理的情况,以下是具体的处理方法:

一、判断坏账情况

  1. 评估可收回性
  2. 首先,财务人员需要对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账款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查看与该笔账款相关的交易记录、往来信件、催款记录等资料,确定债务人是否确实存在无力偿还或拒绝偿还的情况。例如,如果债务人企业已经破产清算,财务人员可以通过查阅法院的破产公告、清算报告等文件来证实。
  3. 对于因债务人失踪、死亡等原因导致的无法收回账款,要收集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公安机关的失踪证明、医院的死亡证明等。同时,考虑是否存在可以追偿的财产,如债务人的遗产、抵押物等。
  4. 确定坏账损失金额
  5. 一旦确定无法收回,要准确计算坏账损失的金额。对于全额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账款,损失金额就是该笔账款的账面余额。如果是部分无法收回,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损失部分的金额。例如,通过与债务人协商,达成债务重组协议,债务人只偿还部分欠款,那么坏账损失金额就是原账面余额减去债务人偿还的金额。

二、账务处理方法

  1. 计提坏账准备(如果之前已计提)
  2. 如果企业在之前年度已经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等方法计提了坏账准备,年末发现其他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时,应先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
  3. 例如,企业之前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 5% 计提坏账准备,某笔其他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 10 万元,已计提坏账准备 5000 元。当确定这笔账款无法收回时,账务处理为:
  4. 借:坏账准备 5000贷:其他应收款 5000
  5. 如果已计提的坏账准备不足以冲减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账款,还需要继续计提坏账准备。
  6. 直接核销(未计提坏账准备或计提后仍有余额)
  7. 如果企业之前没有计提坏账准备,或者计提的坏账准备在冲减后仍有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账款余额,需要将这部分余额直接确认为坏账损失。
  8. 例如,某笔其他应收账款 2 万元无法收回,且之前未计提坏账准备,账务处理为:
  9.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000贷:其他应收款 20000
  10. 对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没有 “资产减值损失” 科目,可将坏账损失计入 “营业外支出” 科目。
  11. 税务处理
  12. 根据税法规定,企业的坏账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是有条件的。企业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法院的破产清算文件、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等,以证明坏账损失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13. 同时,企业应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进行专项申报或清单申报。一般情况下,对于金额较大的坏账损失(如超过一定金额标准),需要进行专项申报,提供更详细的证明材料,如债务重组协议、债务人财务状况说明等。经过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坏账损失才能在税前扣除,从而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