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空战中隐身与反隐身的较量,会像一百多年前装甲与反装甲的斗争一样,不但决定一两次战役或战争的走向,也很可能决定国家兴衰和历史发展。
在这方面,中国军工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反隐身方面有YLC-8B、JY-27A和SLC-7等多种不同类别的反隐身雷达,而隐身方面除了更精巧的设计,在隐身涂料方向最近又有了新的消息。
(反隐身雷达也有局限性)
据《南华早报》报道,解放军开发出一种新型雷达隐身涂料,可以吸收来自各个方向的低频电磁波,等于说即使是专业的反隐身雷达,也很难探测到涂有这种隐身涂料的飞行器,更惊人的是在达到如此不可思议的隐身效果同时,它的厚度仅有两张影印纸那么厚。如果这种新型隐身涂料确实拥有如此强悍的性能,那么《南华早报》将其形容为“彻底改变了隐身技术”并不为过。
隐身与反隐身的博弈,在隐身飞机出现的时刻便开始了,除了在外形设计上下功夫,以多面体结构散射雷达波使其无法返回外,可以吸收电磁波的隐身涂料也是重点方向。现有隐身飞机也基本都应用了这项技术,但只对一部分电磁波有效,对专业反隐身雷达如VHF和UHF波段米波雷达、无源雷达等雷达的探测是否也能免疫,就几乎是个“看人品”的事了。
(歼-20等五代机都有后半球难以隐身的问题)
从《南华早报》的报道来看,国防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了这种新型隐身涂料,可以将波长在70到20厘米的电磁波转化为热能。具体过程是这样,当低频电磁波打到隐身涂层上时,会在表面形成电流,电流又被快速转换为热量,而这些热量会在飞机所处的高空低温环境中迅速消散,从而降低了被雷达探测到的可能性,甚至连红外扫描雷达也未必能及时捕捉到这种温度变化。
而70 到20厘米波长这个范围也很重要,因为目前最常见的反隐身雷达就工作在P波段和L波段,进一步说明这种隐身涂料,就是专门针对反隐身雷达的探测原理入手。严格来说这种吸收电磁波来加强隐身能力的方式并不算新鲜,但国防科技大学成功将其厚度控制在相当微小的范围内,意味着隐身涂料只占隐身飞机全重的极小一部分,不影响飞机本身的机动和挂载能力,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正在更换隐身涂层的F-22)
在更细致的原理方向,《南华早报》引用了国防科技大学科研团队10月发表在《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上的说法,称新型人造复合材料通过周期或非周期性排列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实现自然材料无法实现的物理现象,对这种物理效应进行应用,便是可以实现隐身效果的超材料。再在这种超材料构成的图层上,用一种未透露具体名称的金属建立电路,这些电路会将吸收到的电磁波转化为电流,电流再转化为热能并消散。
看起来似乎交待得很详细,实际上跟没说也没什么区别,毕竟如果这种涂料确实可以做到对反隐身雷达也隐身,那么理论上以目前的技术水平看,也没哪种雷达或传感设备可以在数百到数千公里距离上,发现有这种隐身涂层的飞机了。这就意味着,不但空战模式会有革命性的变化,现行的战争理论也必将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自然需要用看似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的说话技巧应付应付。
(2022年出现的新款涂装F-22,美国应该也在进行新型隐身涂层的研发)
《南华早报》当然也意识到到这一点,所以在文末加上了一句,表示这种新型超材料技术可能成为“中国赢得未来战争的关键”。
这句话指的应该是美国也在大力发展隐身机和反隐身雷达,中美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对抗愈发激烈,如果解放军的隐身机可以在美军各类态势感知能力下来去自如,那么别说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和如今美国重点经营的澳大利亚,对美军来说都不再安全。
就实际情况来看,可能对美军更严重,因为解放军目前已出现了大量装备隐身无人机的趋势,一旦能够形成规模形成饱和打击能力,整个关岛以西的美军基地或许在大难临头的前一秒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