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消息,“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已经过去两年多了,可事件真相依旧未能水落石出。德国《明镜周刊》爆料,被指策划实施这一爆炸事件的乌克兰团体和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有着长期的关联。该团体中的部分成员,像被认为是这起事件主谋的罗曼·切尔文斯基,接受过美国特工多年的培训。德国这家杂志发布了长篇调查报道,指出该团体多年来一直在为乌克兰安全机构策划并执行秘密行动,而且早在2019年就开始筹划袭击天然气管道,也就是俄乌冲突爆发的3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媒体指出,多年前美国就开始关注“北溪2号”项目的进展情况,并且企图用紧急手段破坏德国和俄罗斯之间在该项目上的合作。美国记者赫什此前曾披露,拜登与布林肯、沙利文以及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共同策划了一场阴谋。在这个阴谋中,他们需要一个“白手套”来执行相关事宜。于是,一个接受美国训练的乌克兰人小组便出现了,这个小组的唯一任务就是寻找合适时机破坏“北溪2号”管道。

在2022年6月到9月实施的计划,其实早在俄乌冲突发生之前就已经确定下来了。这一计划被曝光后,全球都为之震惊,因为这是一个阴谋。美国身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为了一己私利,全然不顾国际能源市场稳定,这种行径严重挑战了国际秩序与信任体系。

北溪管道被炸之后,欧洲能源市场立刻陷入混乱。天然气价格一路飙升,欧洲各国的生产成本也随之大幅增加。

乌克兰在这件事情里同样是受害者。美国把乌克兰拖入其中,使它成了这个阴谋的帮凶,这让乌克兰还面临着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乌克兰政府虽试图澄清事实、摆脱关系以减轻自身责任,然而显然已经无法做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今国际社会存在一个残酷的现实,北溪爆炸案将其揭示得淋漓尽致:情报共享机制漏洞百出,国际信任也在瓦解,这使得全球局势愈发危险。在这起北溪爆炸案中,存在诸多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环环相扣的细节,从德国情报部门的“预警失灵”,再到多方势力的卷入,无不体现这一点。

北溪管道本是欧洲能源合作的标志,然而它的爆炸,所意味的绝不仅仅是一条管道被破坏这么简单,而是地缘政治、能源争夺以及国际博弈的一个缩影。北溪爆炸之后,欧洲疲于应对能源危机,而美国却成了能源市场的最大获利者,这一事件已然成为国际信任崩塌的一个标志。

据环球时报消息,2022年9月,“北溪”管道发生爆炸后停止使用。这条管道承担着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德国等国输送天然气的任务。爆炸发生后,德国、丹麦、挪威等国着手展开调查工作。德国《明镜》周刊登载了一名评论员的文章,该文章直截了当地宣称,“北溪管道被炸,对德国而言是件好事”。文章作者还表示,德国为“北溪”管道爆炸而愤怒“毫无意义”。在这篇文章看来,俄罗斯通过“北溪”管道向德国出口天然气的行为,一直以来都受到美国、波兰和乌克兰等“德国最重要盟友”的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媒体说出的话显然没什么底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连这个媒体也不得不承认,俄罗斯的天然气价格很便宜,这对德国经济是有帮助的。

从世界能源统计网的数据来看,德国的能源需求到现在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化石能源,其进口天然气的比例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特别是在经历了俄乌冲突初期的能源危机之后更是如此。

有很多德国企业虽然已经适应了新的能源市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不渴望重新启动北溪项目,只是这种渴望并不强烈罢了。这些企业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找到了生存的方法,然而,这并不代表德国整体的经济就能够承受失去北溪项目所带来的代价。要知道,能源问题与德国的工业发展可是紧密相关的。

德国的汽车制造业在其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整个德国制造业对能源有着巨大需求。北溪管道原本可为德国提供低价的俄罗斯能源,可如今北溪管道被炸,这一能源供应渠道不复存在。这就使得德国工业面临着能源成本急剧上升的艰难处境。

不仅如此,能源价格一旦上涨,取暖费也必然随之大幅攀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媒体却宣称北溪被炸是好事,这背后恐怕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德国政府在相关决策上可能存在失误,而德国媒体的这种表态,像是在试图把民众的注意力从政府的决策失误上转移开。这仿佛是一场精心安排的戏码,德国媒体像是被指挥着来为政府的外交政策打掩护,沦为了政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