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潍坊青州王坟镇金融希望小学,映入眼帘的是明亮的教学楼、崭新的塑胶操场。市教体局总督学刘德燕告诉笔者:“这是一所位于青州大山深处的小学,规模虽然不大,但配齐了所有教学设备,新分来几名大学毕业生。在这里,山区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
2022年10月,潍坊青州市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面对这一殊荣,潍坊青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的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乡村学校办学品质不断提升,所有乡村中小学全部创建为省级绿色学校。
优化布局调整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乡村教育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是保障。潍坊青州先后投入22.6亿元,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乡村温馨校园省、市、县三级全覆盖,7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园。从办学条件看,乡村学校比城区学校还要好。
面对乡村学生外流、乡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小等现实问题,潍坊青州通过调整学校规划布局、优化整合学校等途径,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南湖学校是我市2021年建成启用的一所新学校,位于城乡接合部,建有4幢教学楼、1幢办公楼、1幢实验楼,体育馆、报告厅、功能室、餐厅等乡村学校一应俱全。随着周边五里小学、赵河小学等乡村学校招生逐渐困难,2023年,两所学校整体并入南湖学校,既让乡村学生享有优质的办学条件,也为南湖学校带来了50余名教师。据统计,2023年以来,我市先后整合31所学校,撤并生源减少、办学质量差的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21处,分流学生1000名,释放教师资源327人,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利用。
此外,为缓解乡村学校家长“接送难”问题,在全面推行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同时,潍坊青州积极开展乡村小学食堂改扩建行动,148所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建成食堂,改善了学生的用餐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吃上热乎饭。
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黄秋菊是潍坊青州高柳小学的一名教师,已经在乡村学校从教25年,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发展变化深有感触。“从20年前师资匮乏,到现在每所学校都配备有英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专职教师,我是乡村教育发展的见证者。特别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政策倾斜、培训交流,让乡村教育‘守望者’更有底气。”黄秋菊如是说。
潍坊青州平原、山区各占一半,部分农村学校处于边远地区或山区,分布较分散,规模小,师资不足,难以有效开展教研活动。近3年,潍坊青州市新招聘教师1005名,在逐步配齐乡村专职教师的同时,注重加强对乡村教师的教研培训。据介绍,我市先后成立13个乡村特岗工作室,吸纳成员360人,开展活动75次,培养优秀乡村青年教师230余名;组建城乡联盟共进合作校35个,35所城区优质学校帮扶60余所乡村学校,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常态化开办“专递课堂”,不断拓展乡村教师的教育视野和格局。
与此同时,潍坊青州以县管校聘为抓手,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激活教师队伍“一池春水”。2022年以来,累计交流调动教师1000余名,调整交流校长81名,一大批城区优秀校长、教师到乡村学校任职从教,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活力。截至目前,200余名乡村教师荣获潍坊市级以上表彰奖励,郑母初中教师王连霞获评“山东好人”“‘感动潍坊’十大人物”。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在潍坊青州王府街道刘井小学,学习完课文《赵州桥》后,三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南阳桥上,学习中国桥梁知识。“我们立足学校周边资源,以‘若水’文化为核心,通过实施‘实践+’育人方式,让学生从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进生活,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刘井小学校长高文涛介绍说。
潍坊青州作为“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潍坊青州13个镇街都有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如王坟镇的孝德文化、庙子镇的山水文化、谭坊镇的状元文化、邵庄镇的青齐文化、高柳镇的红色文化……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开发适合乡村学校的乡土课程,成为时代新课题。潍坊青州组建传统文化教研团队,鼓励乡村学校充分利用区域内特色研学基地、红色文化遗址、自然景观等教学资源,开展体验、参与、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走进乡村街道,在“流流汗”“弯弯腰”“动动脑”中传承民族古老工艺,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学生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感,以乡土文化滋养乡村教育,打造乡村办学特色,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乡村教育振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下一步,我们将以创建全省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布局,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乡村孩子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潍坊青州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潘瑞涛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