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了解和反映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情况,中国经济时报派出多个调研组赴部分省份实地开展采访调研,即日起推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行”栏目,刊发这组系列调查报道,供各界读者参考。
■中国经济时报山东调研组
因地制宜,山东何以耕耘“鲁版”新质生产力?近日,中国经济时报山东调研组走进青岛、济南、临沂等地,走访典型企业、特色园区、科研单位、重点项目,一探究竟。
“大象”起舞,传统产业展“新”姿
传统产业占工业的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两个70%”曾是山东产业结构的现实写照,也是被称为“大象经济”的原因——产业笨重、转型缓慢。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来形容山东转型之艰,一点都不为过。
“山东工业规模体量庞大、产业体系完备,具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茂庆如是判断,有对山东经济“底座”的自信,也有对“大象”起舞的底气。
山东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工业在全省经济体系中占比近三分之一,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天然沃土。
从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到现代的电子信息产业……无论是青岛、济南还是临沂,他们都拥有着极其完备的工业产业体系,且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作为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工业可以说是创新活动最活跃的领域,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主体。如何破题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山东的思路是,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对山东来讲,无论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是改造提升后的传统产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研组发现,山东在超算互联、画质芯片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7个集群入选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居全国首位。动能转换向纵深推进让山东工业新动能加速释放。2023年“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占全部投资的57.1%。今年1—10月,“四新”经济投资增长8.2%,高于全部投资4.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8.6%,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
机器轰鸣、高效运转的生产车间,济钢集团全面关停钢铁生产线后,迅速盘活闲置资源并成功转型,正式进军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链条;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国产替代实现突破;7个国家“双跨”互联网平台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新质生产力,山东展现出良好的势头。
这个传统产业占比大、有着“大象经济”之称的经济大省,聚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结构向“新”而行,“大象”起舞并展露“新”姿。
“狮虎”竞逐,主攻特色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集群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探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破题之道,特色产业园区是关键问题、问题的关键。
夜幕降临,走进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虚拟产业园区,岛城新地标——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映入眼帘,在圆弧状的玻璃幕墙环抱下,一艘巨型“飞碟”轮廓被清晰地勾勒出来,欲腾空跃起。路过的人都禁不住驻足惊叹。
青岛市崂山科技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君虎告诉调研组,目前,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已集聚歌尔、大朋VR等终端头部企业及歌尔微电子、歌尔光学、欢创等核心配套企业,龙头企业VR高端产品出货量占国内80%以上。北京格如灵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与崂山区签订了项目落户协议。
“这些企业的聚集,不仅强化了园区的产业生态,更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侯君虎说。
作为底蕴深厚的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山东全面审视自身产业优势,依托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错位发展、精准发力。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新兴产业的壮大,还是未来产业的布局,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工业大市临沂,在山东省内较早启动新质生产力先导区建设。临沂市河东区立足地区产业要素资源及区位优势,瞄准全球前沿科技成果和产业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超前布局非硅微纳离子束溅射镀膜、非硅微纳离子束刻蚀“加工中心”高端研发制造体系、核医疗及生物制药等未来科技产业,通过技术突破、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加速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未来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拓宽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已成为山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加速器、生力军和新增长极。
山东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按照点上突破、抢占前沿的思路,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组织实施前沿技术攻关项目20项左右,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园、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潍坊元宇宙产业园、烟台东方航天港等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
在山东省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的“2024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认定名单”中,有10个产业集群登榜,这也是自2021年以来山东发布的第三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山东拥有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全国居首。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蕴育新质生产力的“沃野”。
从济南的新能源汽车,到枣庄、济宁的锂电,再到威海的碳纤维、菏泽的生物医药,各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集群发展新路径。
“瞪羚”跳高,梯度培育“新”生力量
在大自然中,瞪羚个头不大,跑得快、跳得高。延伸到经济领域,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等显著特征。在山东,一大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正快速成长,为山东经济发展注入丰沛的“新鲜血液”,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日益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走访多家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后,调研组发现,这些企业含“新”量很高,所属行业前三位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而这些均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
青岛市崂山区工信局副局长冯晓梅向调研组介绍,从2022年开始,青岛就构建了“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赛道,在技术研发、人才引进、金融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截至目前,青岛已累计培育1010家雏鹰企业、343家瞪羚企业、54家隐形独角兽企业、17家独角兽企业。济南市瞪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各类优质企业总数已突破8000家。
近年来,山东省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不断扩容。调研组在采访中获悉,2023年,山东省认定瞪羚企业654家,同比增长12.76%。截至今年8月末,山东省独角兽企业已达27家。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对山东独角兽企业的“硬实力”,调研组在此次走访中深有体会。
在山东27家独角兽中,华熙生物、临工重机、天岳先进、力创电子等16家企业的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或行业内前三,产品竞争实力强劲。今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中,山东有10家独角兽企业入选。山东省工信厅数据产业推进处处长孙志强告诉调研组,放眼整个山东,独角兽企业的产业引领作用也已凸显,正带动产业链创新发展。在“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解决“卡脖子”难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济南、青岛主动扛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旗”,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发挥万亿城市对区域乃至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带动全省开拓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发力培育先进生产力。
因地制宜,山东找准适合本土体质的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聚力做强现代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迈进。
(调研组成员:张娜、李晓红、陈凌馨、马会,本文执笔:张娜)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陈 波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