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开发区综合实力“大考”中,厦门火炬高新区再夺第一。根据福建省开发区联席会议办公室近日公布的“2023年度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显示,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全省85家参评的开发区中位居第一,已连续9年获此佳绩。

评价结果显示,在62个考评指标中,厦门火炬高新区共有48个指标优于全省平均值,其中18个指标全省第一,主要集中在发展规模、开放合作、科技创新等三方面的发展质效优势。

近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

已培育三条千亿产业链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厦门火炬高新区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已培育出平板显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等三条千亿产业链,形成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的完善产业集群。

其中,平板显示产业已覆盖玻璃基板、面板、模组、整机等上下游全产业链布局,实现新型显示产业全主流技术布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汇聚联芯、三安、乾照、星宸科技、瀚天天成等一批优质代表性企业;新能源产业集聚厦门时代、厦门新能安、中创新航、海辰储能等一批百亿级项目,有效形成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为发展主体,上下游材料、核心零组件、终端应用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与此同时,火炬高新区加快未来产业布局,通过建设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医药等一批专业孵化器,探索打造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火炬高新区稳步发展的背后,凝聚着广大科技企业的向“新”力。近年来,火炬高新区围绕政策支撑、技术支持、资金保障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截至2023年底,火炬高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4.6%;每万名从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62件。园区已建成各级各类技术创新平台超30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近40个,荣获各类科技奖项超200项。园区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78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700家;培育境内外上市(含新三板)企业69家。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火炬高新区还充分发挥火炬智能制造平台的作用,打造智能制造标杆示范,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动能。目前,火炬高新区已协助联芯、ABB开关成为国内首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认证的芯片制造企业、输配电制造企业;华电开关、三安光电、冠捷科技、麦克奥迪成为福建省为数不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认证的企业,数量占全省近六成。天马微电子、唯科模塑、施耐德电气、ABB开关、友达光电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科华数据、晶宇光电、汉印电子、乾照光电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开放合作链接高水平创新资源

近年来,火炬高新区以项目为抓手深化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增强国际化资源整合利用能力,全面打造国际化高水平开放的新高地。截至2023年,高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5.3亿元,企业设立的境外分支机构数达到71家。

高新区还通过持续举办“鹭创未来”中国厦门海外创业大赛,拓展海外赛区,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打造“国际人才驿站”“国际留学人员创业就业基地”“留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随着金砖创新基地建设不断走深走实,火炬高新区与巴西、俄罗斯等地的科技园区和机构建立了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也为火炬高新区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目前,同翔高新城的“磁吸力”持续提升,园区在聚集一批龙头企业的同时,苏颂天文馆、火炬高新实验学校、五显洪塘安置房、同翔商业广场等城市配套项目稳步推进。(记者 林露虹 通讯员 管轩 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