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一个危险的工种,特别是在外交中。
稍有不精准,就可能会让国家间产生误会,甚至偏离航向。同时,在国际关系紧张的时候,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能讲对方的话则意味着他们的忠诚是暧昧的”。
今年颁布的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中,就有一本讲述翻译的著作:《翻译的危险》。在书中,牛津大学中国史教授沈艾娣,提到了中国同西方交往历史中最著名的时刻之一——1793年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她将视角聚焦到了这次事件中的两位小人物:中方翻译李自成和英方翻译小斯当东。
出生于甘肃凉州的李自成,年少前往那不勒斯学习神学,到过大革命中的法国,出任翻译是希望能涉险为国内的基督徒谋福利。使团离开后,他去了山西,建立了神学院。
英方翻译小斯当东,因为会说官话受到乾隆的赏赐,后来在广州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口译服务,随着中国人对英帝国扩张的愤怒与日俱增,他不得不逃回英国。回到英国希冀得到尊重的小斯当东,选择在议会上支持英国对华进行鸦片战争。
在沈艾娣看来,正是这一类跨文化中介者的消失,导致了鸦片战争的最终爆发。
✍️✍️✍️
与其他关注这一事件的历史著作不同,《翻译的危险》并不侧重宏观分析,而是以两位译员的生命历程作为微小的切口,深入中西风云交汇的历史大进程。
将全球视野与微观史研究方法相结合,也是沈艾娣教授一贯的特色。中文造诣深厚的她,凭借引人入胜的论述与优美流畅的文笔,收获了不少中文世界的粉丝。
第二十五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颁奖词:
沈艾娣教授讲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在汉英两种语交流的初始阶段,译者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他们的身影往往被波澜壮阔的历史叙述所遮蔽。
沈教授通过严谨的文献考析,将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的两位译者李自标与小斯当东的非凡人生进行层层爬梳,鲜活、有趣、生动,沈教授将两位核心人物从少年到壮年的经历与交往娓娓道来,进而将个人历史、家国命运、史书叙述等多重声音交叠、互现,为读者编织出了一幅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画卷。
©题图来自《末代皇帝》
《翻译的危险》48小时限时特惠,55折单本包邮❗(偏远地区需另收邮费,以下单时支付金额为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