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28日至5月16日,解放军第14军40师与第11军31师集中优势兵力,先后对老山、者阴山一线越军发起了猛攻,主要作战任务夺回老山主峰(1509高地)、662.6高地(772高地)以及八里河东山(1030高地)等10余个重要据点,经过18天的浴血奋战,我军边防部队先后收复老山、者阴山两地。
然而,越军因丢失阵地,频频反扑,妄图重新夺回这块咽喉之地。于是,越军高层策划了一场师团级大规模的反扑行动——“MB84”。不过,这场战斗不仅仅是步兵之间的对抗,更是双方炮兵力量对决。原越军313师信息兵杜嘉腾(Đỗ Gia Thắng)回忆称:中国炮兵就像长了眼睛,能精确到一米距离,露头即死。难道解放军炮兵真的长了眼睛?
一、越信息兵回忆战前工作
越南原313师信息老兵杜嘉腾回忆,1984年6月初,中国军队占领了1509高地后,772高地、1030高地等先后在解放军射程控制范围,为了阻碍越军反扑,中国军队向距离前线近20公里的河江市开炮射击。
此时,越军356师与312师、313师、314师、315师接到最高指令,从老街方向前往渭川,执行代号为“MB84”战役反攻,以夺回丢失高地。这次加强师规模的反攻却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中国炮兵的火力支援,尤其是大口径火炮力量,将越军死死压制。
“一个多小时的炮火,炮弹如雨般倾泻而下,我们的士兵只能蹲在悬崖边,一旦露头,就会立即死亡,但他们却无法避免,当攻击结束后,我们的部队牺牲了很多。”
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渭川前线(老山)的信息兵学会了一种生存技能——听炮声判断远近。
杜嘉腾称,当听到“倾倒”的爆炸声时,这时候子弹一定是刚刚离开炮管,距离自己还有很远,但是只要听到呼啸而过的声音,那么子弹肯定已经落在了头顶上,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不敢探出头来的,只能后怕的躲在坑道里。
面对炮火力量悬殊,越二军区为了筹备足够的炮火,做足了充分准备,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以及炮火支援。
越南第二军区集中6个王牌主力部队,总兵力达到40000余人,更是从全国调集了数十万发炮弹,集中运往老山。
为了一击必胜稳定军心,越军总参谋部黄丹少将亲自前往视察渭川前线,为前线的士兵演示如何规避中国强大炮火。只见黄丹少将用一根树枝堵住地上一个小洞,然后撒了一把米下去,没有一粒米掉进洞里。
此时,黄丹少将说道:
“炮弹的位置是按照同一坐标发射,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就好像它永远也落不到这个位置一样。”
说完他用树枝指了指被堵住的小洞,意思是只要炮火来了,躲藏在工事中就会安然无恙。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二、“世纪石灰窑”粉末
在越军313师信息兵回忆中,被称为“世纪石灰窑”的685高地,122团联络部部长阮开仁曾前往视察,当他回来时,这里在炮弹的轰炸下,整座石山被削平,白色石灰粉已经没过膝盖。
“这是战争毁灭的最残酷证明。”
事实上,早在7月初,越军开启了无线电静默、停止挑衅行为之后,我军就已经意识到越军很可能会发一场较大规模的反攻。于是立即做好两手准备:一,研究作战方案,判断越军下一步意图;二,构筑防线和工事,做好后勤弹药补给工作,利用火箭布雷车在前沿阵地抛洒地雷。
我军已经预测到,这次越军反攻最大的可能就是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松毛岭,早早就进行了战略布局,准备了12个炮兵连和4个坦克连共同应对越军炮火。
经过10天准备,我方电子侦察部队获得了越军准备行动的电报,为了摸清越军具体情况,第119炮兵团团长赵扣斌请示上级,向清水河以北300米地区进行炮击,一阵剧烈的炮击过后,越军阵地上鸦雀无声,根本看不到半个身影。
我军稍稍放松警惕,就在这时,越军6个团兵力约13000余人对我军发起了全面进攻,企图以正面进攻,两翼牵制的方式抢夺前沿阵地。
越军不要命式的进攻,解放军40师师长刘昌友决定“关门打狗”。在越军进入一个山谷口后,依靠山谷的地理位置,形成一个炮火屏障,阻断越军与外面的联系。
直到凌晨3点,越北二军区前指也通过电报发出命令:
“迅速占领出发阵地,按照原计划行动。”
获悉越军电报,我军立即命令各炮兵队向越军后方实施地毯式的轰炸,顿时整个老山地区火光四溢,大炮的炮筒也都打红了。
据战后统计,仅7月12日这天,解放军打出的炮弹就有1261吨,而越军百分之六十的伤亡都是被炮火所伤。
如此饱和覆盖式的射击下,越军被我军炮火打的毫无招架之力,然而,越军却依然执行原有计划作战(这一点不得不令我军佩服),真正的战斗也才刚刚开始。
越军自杀式猛攻,我军战士越打越勇。7月13日凌晨5时,越军168炮兵旅外加15个炮兵营向我军阵地实施火力侵袭。由于越军突击了我方阵地下面,前沿一线阵地几乎全部丢失,再加上我军火炮支援不足,142阵地表面被越军强攻占领。
战争激烈时刻,敌我双方开始近距离较量,为避免炮火伤害到我军战士,师长刘昌友下令,封锁阵地前沿,119炮群向越军后续梯队攻击,一瞬间,各种火炮装备一齐上阵,在阵地前沿形成了一道防火墙,越军后续梯队根本没有办法与前方梯队汇合。
至7月13日下午,我军展开反攻,各种炮弹一起上场,高地上的越军几乎毫无招架之力,被打的四处逃窜,我军收复所有失地。
2天的时间,松毛岭战役以我军胜利结束,据战后统计,我军伤亡大约600人左右,而在阵地前沿,越军有3000多具尸体没有抬走。
事后,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我军向越南方面发出通知,允许其进入我方阵地内将越军尸体收走,但对方却未按照我军要求遵守,最终,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我军只能使用喷火器将尸体全部火化,这也算是对战场死去越军的一种慰藉。
三、解放军炮兵真的长了眼睛?
战后曾经担任越军313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的裴尼乐直言不讳说道:老山换谁来都守不住!
战场上中越双方除了炮火上的差异,还有兵力以及技术的优劣。
在越南发动“MB84”战役之前,越军还发动了两次小规模的反扑,它们分别是“6.12战斗”“6.19战斗”,而这两次反扑的目的,也是越军为了试探出我军真实的兵力和火力部署。
越军的这种异动,始终没有逃过我军侦察部队和情报部门的“火眼金睛”。在侦察兵的侦察下,我军意识到越军将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扑作战,特别是在我情报部门通过电子监听手段获得一个极为关键消息后,让我军更加确定,越军极有可能会在7月12日这天发动反扑,而且目标可能是松毛岭。
针对这一情况分析,解放军14军前指作出重要部署,认为单纯增兵效果并不明显,于是,将防御重点放在了炮兵身上。在部署前沿炮群范围时,每个炮兵群都明确了火力覆盖地点,基本上包含了越军可能集中的地方以及所有公路交通线。
同时,在战前部署期间,我侦察部队详细的记录下了众多阵地的坐标位置,这份坐标位置简直就是一份活地图,位置可以说精确到一米,一旦我军在前沿报出具体坐标,炮兵们自然就像长了眼睛一样,可以说指哪打哪。
另外,我军装备了炮兵雷达,越军炮兵阵地上只要一开炮就会被立即锁定位置,他们甚至来不及准备,就被我军炮兵一锅端了。
最倒霉的还是越军信息兵,他们自身就是一个最明显的地标,每次发出信号,都会被我军情报部门给监听到,甚至还会暴露自己位置,这种危险程度不外乎越军后怕不已。毕竟一个信息兵的重要性在战场上不言而喻,很多时候他们宁愿牺牲几个兵,也会保护好一个信息兵的生命。
如此实力悬殊之下,越二军区虽然做好了万全准备,但是却低估了我军坚守领土的决心。而此次7.12大战,也成为老山战役中最为残酷,最为经典的一次战役,它不仅给越南老兵留下了可怕的后遗症,而且也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国军队的实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