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弘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赣州市纪委市监委、赣州市妇女联合会、中共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整理编写了《赣南家风故事》。《赣南家风故事》以人为本、以事为据,讲述了相关人物、相关家族的家风故事,揭示了家风的真谛与力量,旨在通过本书的学习与宣传,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我县有8个家风故事入选《赣南家风故事》,现对“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陈奇涵将军家风”进行推介。
陈奇涵(1897—1981)。江西兴国人潋江镇坝南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赣南特委军事部部长,中央兴国县委常委,红1军团江西军区、红15军团参谋长,赣西南红军学校第三分校教育长,江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是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脱掉皮鞋穿草鞋
1916年,陈奇涵从赣州省立四中毕业,与同学创建了“忧道小学”,以“君子忧道不忧贫”为宗旨,免费招收平民子弟,走“教育救国”之路,结果却事与愿违。
1919年,五四运动让他树立了改造中国的志向。陈奇涵南下广东,投笔从戎,考入滇军讲武堂韶关分校;1920年转入护国军第二讲武堂学习,后入赣军。他先后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第一次北伐及东征叛徒陈炯明的惠州、增城之役。1923年,他为陈氏祠书楹联一副:“戡乱定中原,万国衣冠朝我族;揭竿除暴政,千秋事业著丹青。”
1925年春,在滇军讲武堂韶关分校毕业的陈奇涵,进入黄埔军校。这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同年春,经陈赓、许继慎介绍,陈奇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5月,由于蒋介石的操纵,国民党中央通过了《整理党务案》,规定跨党的中共党员,只能从中做出一种选择,这不啻人生十字路口的一次严峻考验!陈奇涵当时已升任黄埔军校少校中队长兼军事教官,待遇丰厚暂且不论,仕途的“飞黄腾达”也指日可待。如果脱离执政的国民党去投身势单力薄的共产党,就意味着丢掉高官厚禄,抛弃荣华富贵,并要承担日后的清贫与风险。陈奇涵毅然抉择“宁当共产党员,也不当国民党的官”。他声明退出国民党,辞掉官职,脱掉皮鞋,穿上草鞋,带领一批共产党员学生,返回江西开展革命活动。这期间,他历尽艰辛,往返于赣州、抚州、南昌等地,创建党组织。
陈奇涵经常涉水来往于赣西南,组织和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敌人曾悬赏5000洋买他的头颅,并张榜通缉“捉拿匪首陈奇涵”。国民党军刘士毅部纵火烧他的房子,经当地村民奋力抢救,大火得以扑灭。陈奇涵故居门榜上至今还保留着的一根漆黑的屋梁,就是敌人的罪证。陈奇涵革命意志坚定,不怕杀头通缉,创建了赣南红军第二十五纵队,保卫和巩固了赣西南苏区,后来被毛泽东誉为“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富贵非吾愿,名利我不希”
陈奇涵戎马一生,功勋卓著。然而他一生洁身自好,曾赋诗言志:“富贵非吾愿,名利我不希。全国齐解放,攘攘又熙熙。”表明他“不争名于朝,不逐利于市”的光明磊落、坦荡胸怀。
苏区时期,陈奇涵被“左”倾领导人错误指控为“反江西罗明路线不力”,遭到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被捆绑并由西方军参谋长削职为科员,他背着极不公正的“处分”走完万里长征。直到延安整风时,由于毛泽东出面干预,他的冤案才被平反昭雪。
1954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统一管理全军军事审判工作。基于陈奇涵资历深、威望高、廉明公正、懂得军法,毛泽东亲自“点将”,让他担任军事法院院长。陈奇涵担任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兼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期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从不趋炎附势,毫不理会他人的拉拢。陈奇涵无私无畏,为保护陈正人等优秀的革命战士做了积极努力。
1962年3月,陈奇涵陪同朱德重返井冈山。朱德赋咏兰诗:“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陈奇涵和诗:“祖香隐长在深幽,清沁吐芳自风流。三三幸会逢知遇,淑人君子美胜收。”一位元帅,一位将军,心灵相通,志趣高洁。返京后,朱德特地给陈奇涵送去一支盆栽的井冈兰。春去秋来,花谢叶枯,陈奇涵舍不得丢弃,将其制成标本,衬以宣纸,手书“叶落花残叶虽无,心地芝兰有异香”,并用玻璃镶成镜框条屏,悬挂在书房。
陈奇涵的一生就像兰花一样清淡高洁。他抛弃高官厚禄,历经冤屈打击,不计荣辱沉浮,“富贵利禄不能动其心,艰苦挫折不能乱其性”,实现了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对得起在党旗下的铿锵誓言”的承诺。
陈奇涵故居门榜镌刻“式训义方”四字
“教子著义方之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陈奇涵常对儿子陈崇北说的一句话。“特别是威武不能屈,父亲教育我们要坚强不屈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往直前。”陈崇北说。尽管陈奇涵已经离世数十余载,但提及父亲的教导和启发,陈崇北依然铭记于心。在25年的军旅生涯里,陈崇北牢记父亲的教诲:“要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当作普通人,从基层做起,将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改造自己,融入社会。”
陈奇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脉。他的故居门榜上镌刻的“式训义方”四字,来源于古语“教子著义方之训,传家裕堂构之遗”。意思大致是:为人要符合准则,行事要符合法度。式训义方、奉公守法、规行矩步,这是陈奇涵将军对子女的要求。陈奇涵虽身居高位,但坚决不允许家里亲友搞特殊化。他多次告诫子女及亲人要做到“三不”:不多拿、不贪污、不耍特权。新中国成立后,陈奇涵的侄子陈毓华在南昌一家宾馆做厨师,厨艺很好。后来有人建议说:“陈将军的侄子应该安排个更好的工作。”陈奇涵知道后,坚决不同意,说:“不能因为我是将军,我的亲友就应该受到特殊照顾。”陈毓华也理解叔父,安心当好一名厨师,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到退休。
1960年,陈奇涵将军回到兴国。他的叔母告诉他,家里吃饭很困难。兴国县政府及时送来了粮食,却被将军拒绝了。不仅如此,他还自己掏钱接济家乡的困难群众。他向家人解释说,大家都困难,不能因为他的原因,让亲人吃“小灶”,搞特殊政策,搞坏党的风气。
(作者:黄晓明)
图文来源:赣南家风故事
编辑:黄琴
审核:赖家美
审定:林慧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