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地名总是与当地的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皖赣边界的桃墅岭更是当年两省经济联系的重要古道,汪先生怀着对故乡的无限热爱,通过回忆和听老辈人的介绍,介绍了当年桃墅岭古道和相关村落的盛况。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读者对本公众号文章热烈讨论和争鸣。

【作者简介】汪齐全,中学语文教师。供职浮梁县新平中学。

十里大道桃墅岭

写家乡的文字不多,除了早些年写了几首不成熟的诗歌外,我的笔头再也没能触及家乡。在我的内心深处,家乡是神圣不可随意触碰禁区,它有太多深厚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就像埋藏在那些历经沧桑的河川村落里的瑰宝,我无法用我苍白而肤浅的文字让它熠熠生辉,我只好埋在心底好好珍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对于一个久居城里的人——就像我,乡情俨然是生在骨子里的一棵树,不论离开多久,路程多远,这棵树总在生长,随时都有开花的蠢动。就像现在,我翻开家乡老师的《桃墅古镇》,一本书,一杯茶,那些跳跃的文字无不在挑拨我的乡情,刺激着一棵树开花。

我的家乡——桃墅,一个古老的乡村,跟新中国的大多数农村一样,正在一步步走向辉煌;跟新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在灿烂辉煌的地底下埋藏的不仅仅是那些浅薄儿时记忆,还有更多的历史创造者的斑斑的印记。

文字已然无法再去复制历史,我暂且选一截古道抚慰沧桑。写家乡的文字就从一截古道——桃墅岭开始吧。

桃墅岭,又名桃树岭,听说它的命名与两棵树有关。但我坚持用桃墅岭,一则是桃墅岭岭头以及百分之八十的路程都在桃墅境内;二则是因为桃墅才是我的家乡。从桃墅出发,沿一条村道往北行四公里便是牛石村。牛石村是个自然村,历来属桃墅管辖,是桃墅岭岭南下岭第一站。这里房屋不过百间,临河而建,群山环抱,水流清澈,山鸟还而栖居,游人至而流连忘返。传说从桃墅岭下来的商贾掮客、文人雅士都会被牛石村的山水风光所吸引,不论什么时候下山,总要住上一宿,有时候小小村庄,却要“夜宿百客”。小时候曾经到过牛石村几次,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光洁整齐的石板路和古朴秀美的徽式民房。不过现在都变了,水泥路代替了青石板,钢筋混泥土代替了青砖瓦房,处处一派新气象。

从牛石村往北上一条山路就是桃墅岭了。岭不长,上下五里;也不高,岭头海拔也就400米。它曾经是桃墅通往安徽的唯一一条通道,也是历史上江西与安徽商贸往来了重要通道。明清之前曾为官衢,但道路狭窄,骡马过往拥挤。明清时期,随着桃墅经济繁荣,人口的增多,以及茶叶木材生意的兴盛,桃墅岭曾经的一条土质山路已经满足不了商客游人的需求,于是岭北蔡坑村的富商汪国珍与岭南牛石村的王大头便成了这条路上的历史功臣。他们联手出资拓宽了路面,还购来青石板铺就十里阶梯,造福子孙,功利千秋。

现在,桃墅岭的石板路,有多处毁坏,断断续续,荒草丛生,游人欲过而不得,甚为叹息。但有两处遗迹,可慰游兴。一是岭南石亭,二是岭头观音庙。石亭坐落在岭南的中间位置,是供路人歇脚的地方。四个大石柱全用石头磊叠而成,没用泥浆,更不用说水泥了。这在建筑学上或许是个创造性的设计。瓦顶早已毫无踪迹,中间草木横斜,因风摇曳,只有这四个石柱倔强屹立,跟这条路同生死,共命运。观音庙在桃墅岭岭头,不论南北都是上山五里下山五里之处,两地居民共享一庙,求子祈福,共度平安。这里应该是桃墅岭上唯一的烟火之地——人间香火,天上神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墅岭岭南石亭遗址

桃墅岭是一截几近遗落的徽饶古道,路基荒芜,人迹罕至,在现有正式文献中没有它的信息,但是在零星的文字资料和老一辈的记忆里,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无异于任何一条古道。

它是一条曾经的官道。根据现在的古道的分类,它可能只是一条大道,甚至可以说就是一条路。至于它的形成无非像鲁迅的笔下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桃墅是皖赣交界地带,过桃墅往北2.5公里就是安徽分流,桃墅与安徽是大路相通,田地相连——这是现在——如果我们把历史倒回几百年前,并不是条条大路通北京的年代,翻山抄近路无疑是两地民众智慧的谋合。我想,桃墅岭就是这样一个智慧的结晶。上下山五里的山头,怎么能挡住两地人对山那边的想望!

这是一条商贾大道。古代商贸运输以水路为主,桃墅岭的打通拉近了桃墅与长江的距离。桃墅岭背面就是花园栗,在安徽东至县境内,东至县就在长江南岸,北望安庆。作为昌北古镇的桃墅曾经就是茶叶木材的聚散地。曾经的繁荣,且不说鳞次栉比的房屋,临街相连的店面,也不说清代及民国期间13家茶号,单就桃墅岭南面山脚下牛石自然村“夜宿百客”的传说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我不知道桃墅岭背面花园栗是不是也跟牛石村一样“夜宿百客”,但在我的年轻记忆里,到我们村打铜锣补锅的是安徽人,收旧屋料的是安徽人,来我们村打铁、箍桶做手艺的也是安徽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连我们的村乃至浮北一片的木材生意,依然是运往安徽木塔集散。这何尝不是一种历史习惯,何尝不是曾经走过桃墅岭的商贾活动的延续。

路就是构建友谊的桥梁,友情爱情就是这座桥上的风景。因为同一条路,走着走着就成了朋友,走着走着就有了婚姻。南北两个富商的联手,让这条古道绽放异彩,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美谈,一块块光洋铺就的一块快的青石板就是见证。这些青石板不知踏过了多少朋友的脚印,不知飘过了多少花轿的流苏。

皖赣联姻是我们桃墅村最普遍的婚姻现象。交通往来,语言相近,自然成就了一段段美好姻缘。“上山摘桃花,过岭讨冤家,安徽妹子江西郎,对对赛鸳鸯”,这是流传至今的歌谣。我一直都疑惑,为什么牛石自然村的语言明显带安徽口音,现在想想,他们与安徽联姻的还真多。

桃墅岭不长,只有上下五里,却也是联通皖赣的交通要道;桃墅岭也不出名,没有多少史料专门记载。但桃墅岭却是一条连接青史的古道。据《江淮时报》文章记载,清朝重臣、两江总督、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军时曾进入花园古道(桃墅岭是花园古道一截),并在日记中留下了文字:“行二十五里至桃树(墅)铺(店)驻扎,中过一岭,名桃树(墅)岭,上下五里,颇陡峻,高不如桐梁山,窄斗过之,略有似乎栈道也。”这些恐怕是有限的记载桃墅岭的文字里最厚重的一笔了。

据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二野五兵团在司令杨勇、政委苏振华的带领下,曾在桃墅岭上追歼南逃敌军六天六夜。具体史料,有待考证。

无论朝廷命臣还是革命英雄,无论有没有史料记载,桃墅岭作为一条交通大道,在如今马路、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今天,都已成为了过去。当历史的车轮滚过一道道平凡或不平凡的道路,我们都没有理由忘记那些车轮碾过的坎坷,那些高低不平,交错杂乱的车辙。记住历史,留住乡情,让家乡不成为盲目发展的经济泥沼,这应该是新时代发展的重任之一。高大的楼房也好,锃亮的琉璃瓦也罢,在经济高度腾飞的今天,在热闹繁华的当下,我们有必要扬去内心浮躁的灰尘,有必要放慢脚步静下来思考:怎样为家乡培根护土,怎样才不至于让家乡沦为大家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远方?我们无可回避。

听说,荒凉了近半个世纪的桃墅岭已经开始修整,砍去了杂芜,再现了平整乌亮的青石板。游人可以踏足登高,聆听鸟鸣;可以遐思迩想,遥望历史。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如果村政府能从桃墅岭出发,一路拾遗,重整记忆,走出一条文化兴复之路,让家乡不再遥远,让沧桑得以慰藉,这绝对是给这个新时代呈上的一份文化厚礼。这样,我们的家乡也就会根基丰满,所有的乡情都将长成一棵大树,枝叶繁茂,鲜花盛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墅岭,作为古道只存在老辈人的记忆中,或许还会存在于旅游者的风景中。但作为地名,现在又有了新的含义,它现在成为一条现代化的快捷通道地名——“桃墅岭隧道”,它是广济高速公路上的一处重要跨省隧道。过去要走三个小时的桃墅岭古道,现在不到五分钟就被穿越,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吧。

公众号主办单位:景德镇市地名办 景德镇市地名学研究会

2024年11月第3期

主编:曾盛华、白光华

审稿:韩晓光

编辑:戴四维

征稿启事: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公众号投稿,有意投稿者,请加微信13030506668(戴四维)。我们将视文章内容和质量进行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