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9日凌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14号楼里灯火通明。中日两国外长正在进行建交谈判的最后冲刺,气氛紧张得仿佛一触即发。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张不起眼的小纸条,却悄然改变了两国关系的进程。
【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
要说这中日建交谈判,还一波三折。两国间有着千年的交往史,可近代以来那场侵华战争,却成了横亘在双方之间的一道鸿沟。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时,说了句"对多年来给中国人民添的麻烦表示歉意"。这话听着怪怪的,中方人员顿时不乐意了。你说添麻烦?这也太轻描淡写了吧!
周恩来总理当时只是淡淡地说:"我们都关心历史问题,这些事情我们明天再详述。"表面上看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流涌动。
第二天谈判时,周总理讲了一个多小时,把日方轻飘飘的态度批评了一通。这下可好,谈判陷入了僵局。
【一场"车轮外交"扭转局面】
谈判暂时休会,中方安排日本客人去八达岭游览长城。没想到这趟长城之行,倒成了扭转局面的契机。
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主动提出要和中国外长姬鹏飞同坐一辆车。这下可有意思了,两国外长加上翻译周斌和一名警卫,四个人挤在一辆小车里,那场面想想就觉得有点滑稽。
大平正芳也是个老狐狸,他对姬鹏飞说:"姬部长,咱俩同岁,一个是中国外交部长,一个是日本外务大臣。咱们争吵不休,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但我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这次谈判成不成,关键就在于怎么说这段历史。"
接着他话锋一转:"说实在的,我个人完全赞同中国的观点。我年轻时去过河北张家口,亲眼见识了那场战争。明摆着就是日本侵略,这没啥好辩解的。其实田中角荣当年也被征兵了,在中国牡丹江当过兵。他虽然没上过战场,但对这场战争的看法跟我是一样的。"
大平正芳这番推心置腹的话,让原本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不少。不过他话锋一转:"但是今天我们代表的是日本国家,还得考虑日本现在的处境,跟台湾和美国的关系。所以很难完全按中国的要求来表述。咱们得找个折中的办法,要不然只能打道回府了。"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明了态度,又留有余地。姬鹏飞听完后若有所思,回去就向周总理汇报了这番车上的对话。
【最后的较量】
9月29日凌晨一点,两国外长再次举行会谈,讨论即将签署的联合公报文本。可是在历史问题如何表述这一关键点上,双方还是僵持不下。
就在这时,大平正芳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对姬鹏飞说:"姬部长,这是我方最后的方案。如果中方不能接受,我们只能打包回国了。"
翻译周斌看到纸条上写着:"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
面对这最后通牒,姬鹏飞陷入了沉默。一旁的周斌看着气氛越来越紧张,心里着急啊。他想起周总理教导过,最好的翻译还得当好参谋。
于是周斌鼓起勇气,小声对姬鹏飞说:"姬部长,我觉得可以接受。"
谁知这话一出口,姬鹏飞立马翻脸:"你说什么?给我闭嘴!"
周斌吓得不轻,连忙认错:"我说的不算数,您别生气。"
接下来几分钟里,姬鹏飞依然沉默不语。大平正芳见状,提议休会十分钟。
【峰回路转】
十分钟后,姬鹏飞回到谈判桌,出人意料地同意了日方的方案。双方终于达成一致,纷纷举杯庆祝。
第二天早上,周斌又碰到了姬鹏飞。他主动向部长鞠躬道歉:"姬部长,我昨晚太冒失了。您批评得对,我记住了。"
姬鹏飞问他在外交部工作多久了,周斌如实回答。姬鹏飞语重心长地说:"十三年了还不懂外交规矩?连我这个外交部长都无权决定的事,你竟然说可以!"
周斌听了,才意识到自己踩了雷区。但姬鹏飞接下来的话让他有点意外:"实话实说,你的意见本身没错。但你错在说了不该说的话。这就是教训。"
原来,姬鹏飞那晚出去的十分钟,是去向周恩来汇报情况。得到周总理的首肯后,他才回来同意了日方方案。
这场谈判,最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看到外交谈判背后的艰辛。一个小小的措辞,都可能影响两国关系。而像周斌这样的外交工作者,虽然默默无闻,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场谈判告诉我们,外交工作需要智慧和耐心,更需要胸怀大局的气度。今天的中日关系虽然还有波折,但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从未间断。相信只要秉持相互理解、求同存异的精神,中日友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