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分享了好几位藏友的人生经历后,很多人都产生了共情,纷纷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有幸运的自然也有坎坷的,幸运的基本都有同一个理念,那就是先学再精然后慢慢升级为收藏家。
而坎坷的各有不同,不过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思维僵化,很容易陷入强烈自我认同的泥坑。
收藏界讲究的是“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然而有些人却总是以为,只要量达到了,就可以以量取胜......
有位藏友跟我诉苦,说他老家的房子十几年前就盖好了,然而直到现在都还没装修,发生了什么?下面就以他的视角来讲述吧。
大家好,我是小陆,刚参加工作没两年,每次发工资除了留下自己的生活费,剩下的就是帮家里还债。
没办法,要还父亲在外借的那些债。说到我父亲,其实他是个老好人,对家里人也特别体贴,只不过在我很小的时候,突然迷上了那些老物件收藏。
父亲说是为了我好,等我以后要结婚了,那些东西能派上大用场,甚至还能换南京的大房子和豪车。
当时我懵懵懂懂的,还以为父亲要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业,就开心的答应了。结果有一天,他突然带回来很多瓦片,母亲问他这是要盖瓦房吗?
父亲说:“你懂什么,这都是老瓦当,我在别的地方收的,一块只要1元钱,拿到搞古玩的那里,有些能卖好几百呢。”
结果真的被他碰上了,他意外收到一块貌似是古代的瓦当,瓦头还雕着漂亮的瑞兽,一下卖了好几百块钱。
结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也不想想,也就这么一块走了狗屎运,其他好几筐的瓦当,不都是没卖掉吗?
等我上小学之后,偶尔看了几本小人书,兴趣很浓的样子,父亲便在当地的旧货市场买了一大堆小人书。
他又是“听说”,这种小人书是上世纪的产物,正在慢慢被淘汰,以后肯定会值钱,结果一下就收了几千本,好几个旧货市场都被他淘干净了。
后来我查了下,只有那些大出版社加上初刊版再加上名家的作品,才有升值潜力,其他的烂书甚至盗版都是废纸。
我母亲甚至把婆家的亲戚都找来劝了,可是父亲依然不听,他在外面打工挣得钱,除了家用,剩下的就全交代在这些老物件上了。
还有一次碰到了陷阱,至今父亲都不相信自己被坑了。起因是父亲偶然收了几台缝纫机,30到50元,然后一个自称是古玩贩子的跑过来说要高价收。他二话不说掏出钱来,以每台150元的价格买下来。
转手就翻了几倍,父亲大喜,马上就近大量收购缝纫机,把老家的旧房子挤得满满当当。结果再找那个古玩贩子的时候,人消失了。
我们都说他是被这个贩子钓鱼了,父亲就是不信,固执地让人绝望。
然后就是很多民俗的瓷器和钟表,刚开始还有些进项,一些商贩也会出钱买。但架不住量大啊,很快本地市场就饱和了,外地又没有销路,加上父亲收的所谓古玩,假货比较多,渐渐的就没了生意。
后来我上高中时,还特地在网上找了几个开民俗博物馆的叔叔,他们也很痛快,过来收了一批民俗物品。
但是人家的需求量也有限,几件几十件还可以,没想到我父亲卖完一批,又从外地拉过来一批,我们都傻眼了,你在外地到底存了多少老物件?
结果一追问都呆住了,我父亲在外地租了个仓库,还带个院子,专门放这些东西,甚至不惜到处借钱。
此时我已经后悔帮他找渠道了,没想到越卖他越贪心,卖着卖着胃口大的没边了。
总是说“为我好”,要是真的为我好,就不应该这么贪心,见好就收。市场的需求量有一个定额,溢出后就开始贬值了。
可惜他听不进去,总是说:“我都是为了家人,为了挣更多钱让你们过得更好更富裕,怎么就不能体谅我的苦心呢。”
说实话,我是年轻人,不太喜欢收藏,总是觉得那是上了年纪的人才玩的。但我也明白,那些真值钱的好玩意,在古代就已经很值钱了,并不是突然就冒出来的价值。
那都是古代工匠的智慧,文化的结晶,完全不是这些普通老物件可比拟的。
你就说这一堆破木盆木桶,木料又烂,卖给谁?我把这些道理说给父亲听,他也听进去了,可没过多久又开始收货,跟上瘾似的。
如今这些老物件全部堆起来,光运送就得几十车,它们已经成为我挥之不去的噩梦。家里本来小日子过得好好的,结果因贪变贫,别说结婚,现在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愁的我年纪轻轻就开始掉头发。
唉没办法,只能一点点去处理了,消极悲观也没用,终究是我父亲,或许他老了就想开了。
小陆的经历可谓让人心疼,从年轻人的视角来看,确实能看出来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收藏不是简单的“收”,还得“藏”呢!小陆父亲完全不像个收藏者,更像个旧货贩子,结果自己玩脱了。
这样的故事远远不止他们,还有更多的人,有时候多听取他人善意的意见,总比自己一意孤行要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