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请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杨申林三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他的父亲独自一人拉扯着三个儿子:大哥杨申峰,比杨申林大五岁;小弟杨申涛,才刚满周岁。

为了让孩子们活下去,父亲将最小的儿子杨申涛送给远房亲戚抚养。送走杨申涛的那天,父亲强忍着泪水,摸了摸小儿子的脸,转身离开亲戚家。回到家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哭了一夜。

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经常咳嗽,脸色也越来越苍白。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更加努力地干活,希望能多攒一些钱留给两个儿子。然而,没过几年,父亲因病去世。

父亲去世后,杨申林和哥哥成了孤儿。他们相依为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有时候,他们一整天都找不到工作,只能饿着肚子回家。杨申林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杨申林找到哥哥,坚定地说:“哥,我出去打工吧。我听说城里有很多工作机会,我去城里挣钱,供你读书。”

于是,年仅十五岁的杨申林,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到武汉的杨申林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他只能做一些最简单的体力活,比如在建筑工地搬砖、扛水泥,或者在码头帮人卸货。

一段时间后,杨申林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有人在街头摆摊卖土特产,生意还不错。他灵机一动,想到家乡的一些特产,比如山里的野蜂蜜、干蘑菇和自制的辣椒酱。他决定尝试一下。

杨申林回到家乡,把这些土特产带到武汉在街头摆摊叫卖。起初,生意不好,很多人对他的土特产不感兴趣。但他热情地向路人推销自己的产品。他为人诚实,从不缺斤少两,渐渐地,一些顾客开始认可他的产品,也记住这个勤劳的小伙子。

通过在街头摆摊卖货,杨申林攒下一笔钱。他在青山区租一个菜市场摊位,开始经营水果蔬菜。

杨申林从不以次充好,也从不哄抬物价。如果顾客买多了,他会主动帮他们送到家门口。渐渐地,他的生意越来越好,回头客也越来越多。有些老顾客甚至会直接打电话给他,让他帮忙留一些特定的蔬菜水果。

1992年,杨申林刚走到自己的摊位前,就听到一阵微弱的哭声。循着哭声,他走到市场角落的垃圾桶旁,发现一个用旧床单包裹着的小婴儿。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床单,看到一个粉雕玉琢的女孩,看样子像是刚满月不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申林愣住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把婴儿抱起来,轻轻地拍着她的背,试图让她停止哭泣。周围的摊贩也围了过来,议论纷纷。

杨申林报了警,将婴儿暂时安置在自己的摊位上。警察来了之后,做了详细的记录,表示会尽力寻找婴儿的父母。

接下来的几天,杨申林一边照常做生意,一边等待着消息。周围的摊贩也纷纷伸出援手,送来一些婴儿的衣物和奶粉。

几天过去了,依然没有人来认领这个孩子。警察也表示,目前还没有找到任何线索。周围的人劝杨申林把孩子送到福利院,毕竟他一个单身汉,独自抚养一个孩子太不容易了。

杨申林犹豫了。把孩子送到福利院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但他看着怀中熟睡的婴儿,心中有些不舍。最终,他决定自己抚养这个孩子。

他给孩子取名叫静静,因为孩子特别乖巧,不怎么哭闹。为了更好地照顾静静,杨申林搬到一个条件稍好一些的出租屋,房东是一位善良热心的中年妇女。

看到杨申林独自带着一个婴儿,女房东主动提出帮忙照顾静静。她教杨申林如何冲奶粉、换尿布、哄孩子睡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杨申林经过市场角落的垃圾桶时,一阵熟悉的哭声再次传来。他心头一紧,快步走过去,发现垃圾桶里竟然又有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同样用旧床单包裹着,和两年前的静静几乎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