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那天晚上九点多吃了一片退烧药,担心夜里药效不够,就在十一点临睡前又吃了一片,吃完之后胃特别不舒服,家人赶紧把我送到了附近的医院……”王大伯在《看呼吸》患者交流群里讲述了自己错用退烧药的惊险经历。

当前正处于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时期,不少人都躲不掉发热的问题,如何用药才能避免像王大伯一样出现不良反应?哪些退烧药呼吸病患者需要慎用?如果用药后没有好转,什么情况下应该尽快就医?中日医院主管药师孔旭东老师为我们做了详细解答。

这种退烧药可能使哮喘急性发作

“王大伯出现不良反应或许是因为两次服药时间太近,加上可能存在一些消化道的基础病而出现了症状。前几天我也遇到了一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他一天大概吃了五六次退烧药,结果出现了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这是肝损害的表现。”

“还有一些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他们的问题不是出在单次剂量、用药间隔上,而是选错了药物种类。大部分患者朋友应该都听说过阿司匹林,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抗血小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还能解热、镇痛、抗炎。但是一些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阿司匹林哮喘’,表现为服药后几分钟或者几小时之内就出现鼻塞、气喘、支气管痉挛等呼吸道症状,尤其是哮喘患者更易出现。所以哮喘患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退热药物,可以优先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其他退热药。”

正确用药需把握 5 个要点

相比刚才提到的阿司匹林,大家可能更熟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孔旭东老师提醒我们,即使是再常见的药,要想安全且有效地使用也不能忘了 5 个关键点。

“第一点是用药时机恰当。一般建议大家体温38.5摄氏度以上时再吃退烧药,尤其是在儿科治疗中,我们其实不太推荐家长过度退热。因为体温升高既是一种症状,又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保护性反应,人体在发热时可减缓一些细菌或病毒的繁殖,并提升免疫功能。但体温过高也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因此需要把握好退热的指征。”

“第二点是选择合适剂型。在用药时需要注意不同剂型的差异,目前退烧药以口服剂型为主,对于无法口服的患者也可以用静脉注射或直肠给药。口服剂型中也包括普通制剂和缓释制剂两大类。缓释制剂如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泰诺林)的作用持续时间更长,但退热起效速度可能较普通制剂慢,如果是需要快速退热,建议选择普通制剂。”

“第三点是用量不能过多。过度用药会出现不良反应的问题,比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可能会引起肝损害,布洛芬会引起肾损害。对乙酰氨基酚片的药品说明书建议成人一次0.3-0.6克,如果持续发热或疼痛,可以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一天最大剂量不要超过2克;儿童按体重每次10-15毫克/千克,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小时,24小时之内用药不超过5次。”孔旭东老师讲道。

“原则上说,成人布洛芬口服用药最大限量一般为每天2.4克,并且严格控制间隔4-6小时服用1次;儿童的器官发育不完全,用药上需要更加慎重,按体重每次5-10毫克/千克,每日不宜超过4次。”

“第四点是要注意确定和治疗原发病。对于普通感冒等自限性疾病,直接对症使用退烧药,随着免疫系统参与,疾病可以自行缓解。但如果无法判断发烧原因,尤其是用了退烧药之后仍然反复发热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假如我们单纯地退烧却不管原发病,甚至因为使用了退烧药把原发病的症状掩盖住了,反而会耽误病情。”

“第五点是避开副作用选择药物。布洛芬对消化道的影响较大,可能体温降下来了,肠胃却开始隐隐不适了,所以如果你曾经有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问题的话,建议首选对乙酰氨基酚。而如果有肝脏基础病,尤其是肝功能不好的患者,则应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布洛芬一类药物更好。”

“另外,含有氨乃近、氨基比林、氨替比林等退热药的复方制剂仍在一些地方使用,但此类药物因存在严重的血液学方面的副作用(如白细胞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已经不推荐作为退热药使用了。在选择复方制剂的时候应该注意避免使用含有这些成分的药物。”

两种药可视情况交替使用

“儿童的发烧反应一般比成人更强烈,对于他们来说,退烧药的作用时间比较短,服药一两个小时之后可能又会再次发热。

“临床医生可能会建议在必要的情况下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不同类别的药物,避免一种药物使用过量而增加了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最新上线的日更版公众号,会每天和大家见面,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您点赞分享,把《看呼吸》推荐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简介 孔旭东

中日友好医院 主管药师、抗感染临床药师、信息药师。医院药事会秘书、抗菌药物管理组秘书,耶鲁纽黑文医院访问学者,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学分会 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药物评价专业委员会 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药学服务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委会药物风险信息管理分委会 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 委员,北京药学会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与风险管理专委会 委员,北京健康促进会血液肿瘤精准诊疗专委会 委员,北京急诊医学学会生命支持分会 委员。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1

2

3

看呼吸

权威实用的

呼吸科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