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79期 专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美术报》第379期 专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柬仲 光阴的故事 综合材料 30cm×300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柬仲 光阴的故事 综合材料 30cm×300cm

中国绘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构图作为绘画的组织形式,是伴随着绘画而生的,而人们对构图产生自觉的反思,则是从魏晋时期开始。东晋顾恺之在《画论》中提出“置陈布势”,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经营位置”,是早期关于构图问题的探讨。唐宋时期绘画艺术繁荣,相关理论被高度总结,呈现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郭熙《林泉高致》等绘画史论著作中。

连环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传统形式,随着近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理念的进步,其表现形式日益多样,艺术感染力不断增强。连环画将绘画与文学合一,构图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强化情感表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创作手法。本文以贺友直的《朝阳沟》为例,从艺术心理学和作品元素关系的角度,探讨构图在连环画作品中的艺术效果。

一、构图的概念与类型

“构图”一词源自“compose”“composition”等西文单词,特指图画或照片的创造性视觉构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提到:“美的因素为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调理六种,这一切互相制约、矫正和结合而产生美。”中国古代关于布局、章法的概念,与今日之构图有相似之处。构思与构图具有上下承接关系,即构图是构思的形象化体现,而构思是构图的意识性审视,二者都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

构图的主要目的是诱发不同的观看心理,其内在原因是构图表现着艺术形式的张力,驱动艺术材料并注入生命。康定斯基认为:“所谓构成,无非是按照艺术法度对生命力的精确组织。所谓生命力,体现为蕴藏于元素之中的张力。”因为连环画具有连续性和文学性,故而构图的作用尤为重要,需将文本有机组织起来,生动流畅地讲述故事。

绘画艺术在历史中发展出多种构图形式,如平衡式、变化式、对角线、小品式、三角形构图等,这些构图形式反映了普遍的视觉习惯,在连环画中也有所体现。

二、贺友直的《朝阳沟》

贺友直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浙江乡村,乡村生活深深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乡下人的朴实、纯真,以及乡村自然景观都成为他创作的重要题材。贺友直的连环画《朝阳沟》,改编自杨兰春的同名豫剧,讲述了女青年银环从城市来到农村,与栓保相爱并决定留在农村的故事,表现出城乡生活的冲突与融合,反映了当时青年与乡土之间的情感交织。

这部作品的创作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许多城市青年深入农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相关主题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贺友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赋予作品真实的生活情感,深受原作者认可。

三、《朝阳沟》的构图特点

连环画家白宇指出:“文图结合的规律,这一过程是对立统一的过程,既有如虎添翼增强功能的一面,也有委曲求全受限制的一面,否则就很难真正结合起来。”《朝阳沟》在构图上展示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运用了多样的手法来增强情感表达和视觉体验。

1.多样化构图与情感表达。贺友直运用多种构图形式,将人物情感与情节变化完美结合。例如,银环和栓保奔向前方的场景,采用俯视视角和长线条,细腻地表现对未来的希望和不确定性。银环初到朝阳沟时,采用近景和平视,传达村民的淳朴热情,也体现出银环感受到村民们的友好,却也在陌生的环境中显得有些不安和局促。

2.心理刻画与视觉张力。贺友直通过构图捕捉人物心理活动,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张力,特别是在冲突场景上。银环母亲劝说银环回城的场景使用了俯视视角,将村民的围观表现得紧张而充满动态,背景中自然元素如飞鸟和树木也增添了画面张力,凸显这一场景的紧迫感。银环与栓保在田间争执,人物动作和神态鲜明,背景中村民的好奇使氛围更紧张,进一步加深了冲突的戏剧性。在心理场景的表现中,贺友直擅长用空间和视觉线条暗示人物关系的变化。例如,银环与二大娘谈心,构图将房屋墙壁作为分隔,象征尚未达成的和解,随着情感的逐渐融洽,视觉分隔被打破。这样的构图手法使人物心理变化变得直观易懂,观者得以感受到情感流动。

3.自然环境与文学脚本的结合。贺友直将自然环境与人物情感相结合,创造出真实又富有诗意的画面效果。乡村景观如树木、田野等在《朝阳沟》中被巧妙融入,增添了作品的层次感和感染力。例如,介绍朝阳沟全景的构图,运用留白技法展现山水的空灵,营造出宁静的乡村氛围,观者仿佛置身其中,这种画面布局能够引导观众关注人物与环境的互动。贺友直巧妙地将文学脚本与构图相结合,增强了叙事的连贯性与感染力。银环在田间劳作的画面中,脚本描写她的不甘与困惑,贺友直通过对角线构图表现她的疲惫姿态,与生机勃勃的田野形成对比,生动传递出她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朝阳沟》的构图体现了贺友直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和对乡土题材的深刻理解,通过将人物情感、自然环境与文学脚本相融合,塑造出情感饱满、富有诗意的画面,这样的创作技法仍然值得当代艺术家学习。更重要的是,中国画论在连环画等通俗的绘画门类上仍有空缺,亟待研究者去发掘。希望本文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吸引更多学者关注连环画等领域的学术价值。■

编辑 | 张婷婷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二审 | 李振伟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