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0岁出场亮相,10岁天天向上。20岁远大理想,30岁发奋图强。40岁基本定向,50岁处处吃香。60岁告老还乡,70岁打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

20岁觉得漂亮真好,30岁觉得年轻真好,40岁觉得当官真好,50岁觉得有钱真好,60岁觉得悠闲真好,70岁觉得没病真好,80岁觉得活着真好。

郭敖说:“我们始终都在练习微笑,终于变成不敢哭的人。”

孔子认为,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对于现代人而言,四十岁了,依旧很迷惑。五十岁了,也不知道什么是天命。以至于,人们活得不够幸福。

昨天已然过去,回首确是永恒。今天尚未完成,黄昏即是美好。人这一辈子真的不长,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

看透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是困境。拿得起的人,处处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是疏忽。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是迷途。想得开的人,处处是春天;想不开的人,处处是凋枯。

做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自己;有什么样的生活,决定权也在自己。

55岁到65岁这段时间,最高明的活法,要有这六个远见。做到了,就不再迷茫了,做到了,就晚年幸福

一、断舍离,做减法。

《人民日报》曾发过一句话:

“断舍离不是让你乱扔东西,而是让你拥有更豁达的心境。不被琐事束缚,要删繁就简,才能活得通透。”

年少时总是希冀“满载而归”,把房间塞满,把生活堆满,把心囤满。直至人过中年,才恍然发觉,原来“越”满则亏。

剪断心中的杂念,方能心静。舍弃口中的抱怨,方能心平。抽离眼中的羡慕,方能心安。

常言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杂念无穷无尽,心的容量却有限。难以承载时,便反受其乱,生出忧愁的“患根”。

抱怨不是一味良药,更不是一味解药,无法帮我们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辣酸甜,可很多人却总是习惯去羡慕别人的甜,而感叹自己的苦。

一个人总在仰望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人生就是一个删繁从简的过程,能够懂得断舍离的人,才能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让自己减少麻烦,活出自我,找到令自己幸福的方式。

二、低欲望,乐逍遥。

汪国真在《仓促地到了中年》里写到:“中年和正午有些相似:凝重、深邃、空旷,是生命曲线上的一个极点。”

能够压垮一个中年人的,是什么?活得太累了,就是心累。

人过五十,赚钱的速度永远追不上花钱的速度。捂住自己的钱包,降低欲望。拒绝被忽悠,只买对的不买贵的,高回报的投资往往陷阱很深别涉足,用佛系的心态生活。

不为欲望买单,你的钱袋子就会变得更加厚实。

三、多存钱,保平安。

高晓松说:“人生到了下半场,敌人只剩下自己。”

人过五十,“抠门”是一种美德,知足常乐。

面子算什么,里子才更加重要;欲望算什么,口袋里有钱才有底气。

奉劝大家一句:人老了,手里一定要有钱,不到人生最后一刻,千万不要把存款房产银行卡转给他人,即便是子女也不行。

四、少惹事,多独处。

《醒世恒言》里讲:“事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

历经岁月磨砺,光阴风霜后,越老越明白:话多,在生活里是麻烦的起点;多事,在流年里是灾祸的根源。

人老了,最清醒的活法是:见人少说话,见事少掺和,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张嘴是祸,闭嘴是福;群处守口,独处守心。

五、心如春,不悲凉。

周国平说:“人的身体是受心灵支配的,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也曾写道:“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悦情绪,而愉悦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人老了活得就是一个好心态,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即便你天天吃保健品,天天坐在家里打禅念佛,也是徒劳一场。

唯有把心态安调整好了,在面对世俗的一切时,才能有个从容淡定的心,烦恼少了,快乐就会多了,忧愁少了,幸福就来了。

六、家团圆,多福报。

王小波曾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写道:“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不仅是这个家的福气,更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

人在55岁到65岁这段时间,把家庭不睦之事理顺,家庭和睦,则福气自生。

一个好的家庭,离不开人品高尚的父亲,离不开深明厚慈的母亲,离不开相濡以沫的夫妻关系与和睦的家庭氛围。

如果说父亲是山,母亲就是海。山给人依靠,海抚慰人心。

如果说父亲是灯,母亲就是火。灯照亮方向,火带来温暖。

家庭,由父母亲共同打造。父亲的人品,母亲的格局,就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