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过一篇报道,说的是一位66岁的冠心病患者,2年6次冠脉造影,开“挖”完全堵死、100%狭窄闭塞的右冠状动脉,终于在第6次“挖”通。
用“挖”这个字,还真是介入医生说的。因为慢性闭塞的血管就像大山里塌方堵死的隧道洞口,盘根错节,看不清楚,不容易挖通,是件费时费力的事。
大致经过是这样:66岁的王先生,在2022年的1月份,因为活动时有胸闷胸痛住进了医院。冠脉造影发现右冠状动脉堵住了,百分之百闭塞,医生就努力开“挖”了。可是鼓捣了近3个小时没能成功,不过发现这条堵塞血管已经形成了侧支循环,可以替代右冠状动脉供血,对心脏供血影响不大。然而在之后的半年里,虽然没有症状,但这件事成了王先生的“心病”。“天天惦记着那根堵死的血管,天天在手机上查‘右冠状动脉’相关的信息,天天盼着赶紧到半年期限,好再找家医院去看病”。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王先生又做了4次冠脉造影,左右开弓,双手臂插导管,试着用各种方法去开通右冠均告失败。但几次检查下来,都显示堵塞血管的侧支循环很好,有关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也都正常。因此,王先生想做冠脉搭桥,也被心外科医生拒绝了。
就在距第1次造影即将2年的时候,王先生做了第6次造影。出乎意料,导丝异常顺利地通过闭塞的右冠并成功植入了一枚支架。王先生终于放下了那颗悬着两年的心。
说心里话,看到这篇报道时,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位患者的肾脏真够强大的!居然经得起这么多次、密集、并且是大量的造影剂(对比剂)注射。没影响肾脏?信息有限,不得而知。
一位临床病情稳定、心肌无明显缺血、心功能良好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2年内6次冠脉造影、开通一条已经形成充分侧支循环的慢性闭塞的冠状动脉,值?还是不值?
绝对的值与不值,很难说。像王先生,“开心”就好。但作为医生,在使用医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疾苦时,是要权衡患者的获益和损害的。
获益:
对于慢性闭塞的冠脉去做造影、放支架,最主要的指征和获益是改善缺血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因为即使是稳定型心绞痛,总是发作也不是事儿。可王先生并没有明显的缺血症状,心功能指标也是好的,从这点看,获益不大。
但是,即使有了侧支循环,供血也如原来的血管那么充分。开通了右冠,就有可能改善那些因为缺血而“冬眠”了的心肌,心脏的储备功能会得到改善;而且多了一条畅通的血管,那就增加了一道保险,万一其他血管再发生问题呢。
而对于王先生来说,最大的获益恐怕是安慰了他忐忑不安的心理。
损害:
冠脉造影、放支架或者球囊扩张,虽是微创,也会有损伤、有风险。王先生6次冠脉介入手术均平安度过,那就不谈那些可能发生而没有发生的介入治疗相关损伤。可是,两方面的损害不得不提。
- 对比剂相关的肾损伤,对比剂肾病
做冠脉造影要打造影剂,医学上也叫“对比剂”。X线下用的是碘对比剂,这样打到血管里才能显出来。碘对比剂要经过肾脏排泄的。在肾脏排泄的过程中,就可能对肾脏造成损伤,严重的就会发生“对比剂肾病”,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容易发生对比剂损伤有多种因素,像糖尿病,心、肾功能不全,老年,对比剂的用量大等。而开通这种慢性闭塞的血管,对比剂用量就比较大,因为要时不时打药看看血管。所以对比剂肾病的风险也高。
对比剂肾病在医院里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病因中排第3位。而如果发生了对比剂肾病,又会加重冠脉介入患者1年内的心血管事件,互相影响呢!
- 桡动脉损伤、闭塞
现在做冠脉造影插导管,一般都是用手腕上的动脉,“桡动脉入路”。可是,桡动脉比较细,在插导管的过程中,就可能损伤血管内膜,就有可能发生桡动脉的损伤、闭塞。反复多次做,发生损伤的几率就更高。当然,桡动脉闭塞了也有侧支循环。可是,桡动脉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作为冠脉搭桥时的“桥血管”,损伤了,桥血管就用不成了。
对慢性闭塞病变的冠状动脉要不要开通?医学上一直有争议。
因为一些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都显示开通血管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不能改善预后。也就是说,可以改善心绞痛,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对于减少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并没有更多获益,和药物治疗相比没有差别。因此,指南都是推荐首选药物治疗,有症状或者有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患者可以选择介入治疗。
随着介入技术、器械的进展,开通成功率的提高,一些研究观察到,开通血管不仅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减少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但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证据还不够充分。而且由于慢性闭塞病变的开通难度大,成功率还没有那么高,所以不能盲目地追求开通。
慢性闭塞病变由熟练的医生和专家团队进行操作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将操作并发症减少到最小并且有更高的成功率。
(原创,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