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色烤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太原铜火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爷,今天吃些啥?”“一个人,简单对付一口,来碗白菜面!”贯通桃园二巷与桃园三巷的杏林七条,有一家主打家常菜的小高饭铺。午饭时分,“小高”高东荣在店里忙活着,脚步停在哪桌,便随机与哪桌的顾客唠上几句家常,“都是老顾客,相互熟得很……”

在每一条静谧的小街巷,大都“藏”着这样的街坊馆子,它们自带着烟火气,凭借平凡又美味的家常菜,成为街坊邻里舌尖上的“温柔乡”。

家常味

正午时分的杏林七条,散发着老街巷独有的一丝慵懒。屋檐下的老猫打着盹,偶尔抬头,打量着过往的行人;院子里晒足太阳的大爷大妈各自回家,顷刻间厨房传出锅碗瓢盆的叮当声;刚放学的孩子三五成群,追逐嬉闹着消失在楼宇间……冬日的暖阳洒入巷子中段的小高饭铺,透过平窗,打在临窗食客一张张平和生动的面容上。吃货口中“正经家常味儿”就是这儿了!

走进面积为百余平方米的店面,十多张桌子摆放得整整齐齐。正赶上饭点,客人越来越多。虽然后厨配菜、炒菜加前厅跑堂有6个人,但老板高东荣闲不住,一会儿在后厨搭把手,一会儿又到前厅传个菜,妻子景春艳也打着下手兼顾收银。自制皮冻、糖醋丸子、干炸蘑菇、豆角茄子、烤馍炒凉粉……没有花里胡哨的菜名,熟悉的饭菜带着家常味道,传递出时光里的市井气息。

面食是“山西胃”不可或缺的主食。后厨,面案师傅用筷子把饧好的面团挑到剔面板上,手掌蘸水将面团压扁,左手托剔尖盘,右手拿剔尖筷子,由上而下地把面一根一根剔拨下来,细而滚圆的面条滋溜一下冲进了滚水里。煮熟后捞出,浇上一勺用白菜、豆腐、小炒肉炒制的卤子,立刻热腾腾上桌。“还得是这碗白菜面,舒服!”角落里,一名头发花白的大爷独坐在小桌旁,端着碗吸溜着面条,不紧不慢,一个人也能吃得有滋有味。一碗称心的家常面,只图一个舒坦。

来这儿吃饭的食客,基本都是老主顾。“要么是街坊邻里,要么是周边工作的人们。”高东荣说。对于居民来说,楼下这家开了16年的小馆子,就是家门口的“第二厨房”。

“锅气”足

“拼个凉菜,再上个锅子!”桃园三巷居民王师傅和家人走进小高饭铺,熟稔地点菜。他点的什锦铜火锅,一度是太原人年夜饭的“C位”,是儿时的记忆与味道。大厨徐包喜曾是高东荣学厨时的师父,二人亦师亦友。他手脚麻利,迅速开始装锅,包头白打底,其次是土豆、粉条、海带、金针、五台豆腐丸子、台蘑、炸丸子、白玉菇、蟹味菇码放均匀,最后把一片片层次分明、色泽诱人的烧肉铺个满满当当,荤素搭配,令人垂涎欲滴。

稍等,主角还没有登场。菜品一切准备就绪后,徐大厨往铜锅的火筒内添入烧得通红的木炭,接着把灶眼上已经煨了至少八小时的高汤,利落地舀出两勺,浓郁的汤汁瞬间冲入铜锅,煮沸后开盖,铺上一层葱丝,冬日的寒意立马烟消云散。“烧肉的肥瘦比例刚刚好,炖煮之后吸饱汤汁的豆腐丸子更是美味!”风味、气息、脾性统统融入这一口铜锅之中,王师傅一家围锅而食,一鼎热汤沸腾,四海食材沉浮,吃的是食物,感受的是一如往昔的温暖。

爱吃的人大多喜欢“锅气”,从厨技来讲,就是猛火锁水后带来的热气和焦香,但站在食客的角度,特别是家常菜,吃的就是那口“热乎劲儿”。“热气腾腾的才是过日子……”小高饭铺主打正宗土饭,“不耍花样”“土里土气”的背后,是满满的真诚和质朴。

品生活

菜单都不用看上一眼,还是平时爱吃的那几样,熟悉的味道一上桌,空虚的胃就有了着落。

“来条烤鱼!”跑堂的小伙朝后厨吆喝道。不同于常见的烤鱼连烤带炖还能涮菜,小高饭铺的烤鱼做法更“江湖”。一条一公斤多的草鱼洗净去骨改花刀,芹菜丁等七八种鲜料剁碎成末,再加上四五种调料一并在鱼身涂抹均匀,最后一味特殊的秘方,便是时间。经过24小时的腌制入味,在两挡高温的轮番烘烤下,一尾色泽金黄的烤鱼用竹网盛着端上桌,食之味道鲜嫩奇香,原汁原味,急火猛烹,一如快意人生。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会吃的人,最懂生活。酱油豆腐,看似平平无奇,咬上一口,豆腐嫩得一下子滑入舌尖,烫嘴也欲罢不能;酸辣土豆丝,热油翻炒,加入醋和辣椒调味,一酸一辣,恰如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后厨,火候和油温最关键,高了会焦,低了就硬,锅与火的碰撞间,活脱脱蕴含着生活的哲学和智慧。

从家常美味到生活百味,简单的幸福生活不过如此。“呦,张大哥,在这儿碰上了!”“刘阿姨,带着外孙来吃饭?”“叔,今天家里又不开灶啦?”在这里,老板与食客、食客与食客,任凭哪种排列组合都能搭上话,人情味十足,就是小高饭铺这些街坊馆子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