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告诫我们: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惊则气乱。
这5种情绪,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一定要警惕。
把“气”理顺,保持情绪平稳,才能身心安适,健康长寿!
01 怒,则气上
《黄帝内经》有言:“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yùn)于上,使人薄厥。”
平日里,一次大喊大叫的宣泄,看似宣泄了情绪,实际堵住了身体。
唐代文人张发,喜好书法,每到愤然之时,立即跑去写字。
写着写着,怒气越来越小,书法越来越好,最后落笔时神清气爽,怒气全无。
火气上来,别急着发,不如先找点事做,让手头忙起来。
只要等上几分钟,你就会发现,很多过不去的事,都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常言道:“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遇到惹你生气的人,不去计较,一笑而过,既养了心,又修了性。
扫除“怒气”,关系能长远,身体亦能安康。
02 恐,则气下
《黄帝内经》有云:“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人在极度害怕的时候,往往会呼吸不畅,手脚发软,甚至吓到失禁。
这是因为“恐主肾”,过度恐惧,肾气不固,神气散荡而不能收敛。
《晋书》中记载,名士乐广的好友在喝酒时,误以为自己吞食了杯中的小蛇。
回家后,好友日日思及此事,竟然因害怕而病倒在床。
后来,乐广向好友解释,他所看到的杯中小蛇,不过是墙上弓箭。
好友听后明白过来,没过多久病症便不治而愈。
人在恐惧时,精神紧绷,心力亏缺,久而久之,难免落下病根。
临事不慌不忙,处事从容坦荡,能克制恐惧,方能克服病患。
03 悲,则气消
《黄帝内经》有言:“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
常年走不出悲忧的人,必然身形枯槁,精神萎靡。
正因为“悲主肺,肺主气”,悲伤过度,气息不畅,五脏六腑皆无以供养。
《汉书》记载,梁怀王游猎时,不慎坠马而亡。
太傅贾谊得知后,悲从中来,大哭不止。
没过多久,骨瘦形销,抑郁而亡,年仅三十三岁。
但凡有心之人,都会有悲伤之情,然而久久无法释怀,情绪就成了身体的累赘。
自己病倒了,家人也会跟着担忧,“悲伤”便会在你爱的人中蔓延开来。
坦然接受人生的起伏,既是放过自己,也是善待家人。
《遵生八笺》有云:“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事情过去了,心里就跟着放下,把悲伤留在昨天,用微笑迎接明天。
04 喜,则气缓
《黄帝内经》有言:“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心情愉悦的时候,营气、卫气运行通畅,身体轻松自在。
然而,喜为心志,极度兴奋,会导致心气涣散,神志失常,引发癫狂之症。
范进中举后,立即“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实际就是心气暴脱,以至脉微欲绝。
《小窗幽记》有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遇到喜事,笑笑便好,不必沉溺其中,贪享欢愉。
毕竟,人这一生要经历很多,而未来总有更好的事在等待着你。
凡事看淡些,养好心气,才有精力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份喜悦。
05 惊,则气乱
《黄帝内经》有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人在受惊的时候,心悸不安、六神无主、犹疑不定,进而气机紊乱。
“气”一乱,阴阳失衡,五脏失序,疾病随之到来。
如今,追求惊险刺激的生活成为一种“时尚”,蹦极、跳伞、深潜、漂流……
这些看似让人“心跳加速”的尝试,其实都是对身体的“惊吓”。
体虚病弱之人,尤其要远离这类刺激,只有稳住心气,才能享受生活。
宋高宗之子赵旉(fū),生病时因金炉翻倒的声音而受惊,病情加重,不治身亡。
“受惊”的影响看似微不足道,实际稍有不慎,引发的后果不可估量。
生活中,尽量远离惊扰,内心平平安安,方能长长久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