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这次我们去三亚玩,就不带您了,回来给您带椰子糖。”这是儿媳发来的微信,简短又冷淡,但我已经听惯了。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他们一家三口又撇下我,去了旅游。
我坐在沙发上,盯着手机屏幕,心里像被一根刺扎得生疼。
腿上的毛毯滑落下来,我却没有力气捡起。
这些年,我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儿子结婚的房子,是我掏空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下的,连养老的钱都没留。还记得当初他们承诺,会好好孝顺我,会陪伴我到老。可如今呢?
第一次,他们去云南,说是蜜月旅行,我忍了。第二次,他们带着孩子去了杭州,说那是儿媳的生日愿望,我依然忍了。可这第三次,连一句解释都不给,直接甩下一句“回来带椰子糖”,就走了。我的心彻底凉了。
我并不是贪图他们的什么,只是觉得,我这个做母亲的,已经成了他们生活里的“多余人”。
他们总说工作忙,没时间陪我,可一到假期,却有时间满世界跑。
说到底,我不过是个免费保姆,平时帮着带孩子,打扫卫生,做饭,等他们回家吃现成的。
这一次,我决定不再忍了。
儿子临走前,把年幼的孙子丢给我,嘱咐了几句就走了,连头都没回。
我看着那扇砰然关上的门,心里像堵满了石头一样沉重。
可转念一想,我为什么还要这样委屈自己?
房子是我买的,孩子是他们的,为什么我得牺牲自己的晚年,为他们的生活打基础?
于是,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决定——给自己放个假。
我联系了旅行社,订了一张去桂林的机票。第二天一早,我把孙子送到邻居家,又给儿子发了条微信:“我出去玩了,孩子给你们找邻居帮忙照看,记得接回来。”
发完这条信息,我关掉手机,提着行李箱就走了。
桂林的山水美得像画一样,清晨的漓江波光粼粼,我坐在竹筏上,听着船夫唱着民谣,心里久违地轻松。
我终于明白,许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为别人牺牲的角色里,忘了为自己而活。
可这次,我要把那些压在我身上的枷锁,一个个卸下来。
旅行的那几天,我过得前所未有的轻松。
每天早晨,我会起来散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傍晚去品尝当地的小吃。没有人对我呼来喝去,也没有人让我操心孩子的作业。我甚至学会了用手机拍照,把那些美丽的风景留在记忆里。
可就在桂林的第六天,儿子打来了电话。他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焦急:“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孩子没人管,邻居家也不方便!”
我笑了笑,淡淡地说:“不是说好了回来给我带椰子糖吗?我这边玩得挺好,再过两天再说吧。”
电话那头,儿子沉默了几秒,然后提高了声音:“妈,您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我们工作那么忙,孩子不是一直您帮着看的吗?现在您突然撂挑子,我们怎么办?”
他的话让我心里一阵难过,但也让我更加清醒。我平静地回了他一句:“我变成这样,不就是因为你们先变了吗?”
挂断电话后,我坐在江边,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我不是不想帮他们,只是觉得,这一切不该是理所当然的。
孝顺本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回报,而不是我对他们的无条件付出换来的施舍。
回到家后,我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节奏生活。每天早上去公园散步,晚上跳跳广场舞,终于感受到了一些久违的自由。
儿子和儿媳明显对我有些不满,但也不敢明说。直到一个月后,他们的问题终于爆发。
那天,儿子回到家,一脸阴沉地对我说:“妈,房贷的五千块您是不是忘记打给我了?”
我装作不解地问:“什么房贷?”
他皱着眉头说:“房子是您当初买的,但贷款是我们在还啊,您不是一直帮我们贴补五千块吗?”
我笑了笑,语气轻描淡写:“我最近也有些紧张,这个月就先缓缓吧,你们年轻人有手有脚,房贷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吧?”
儿子明显被气到了,语气也冲了起来:“妈,怎么能说不管就不管呢?这房子是我们一家三口住的,您当初说好的,补贴我们到还完贷款呢!”
我冷冷地看着他,心里一阵发酸。这房子是我掏光积蓄买的,连名字都写的他们的。可现在,他们却觉得我‘理所应当’要继续帮他们还贷款。
我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当初买房是我自愿的,可帮你们贴补,不是我的义务。
你们现在赚得比我多,怎么还要伸手问我要钱?”
儿子一时语塞,低着头不吭声,儿媳却在旁边冷笑了一句:“妈,您这是要跟我们算账了是吗?我们可是您的儿子儿媳!”
她的语气让我心里一阵发凉,反问道:“那你们又是怎么算我的?我平时帮你们做饭带孩子,不值钱吗?你们出去旅游,把我扔在家里,算孝顺吗?”
屋里一片寂静,只有我的心跳声在胸口回荡。这场对峙让我彻底明白,有时候,越是无条件的付出,越容易被当成理所当然。
后来,我不再主动帮他们贴补房贷,也不再承担带孩子的重任。他们的生活开始有些手忙脚乱,但也渐渐学会了自己承担责任。
而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节奏,开始去学习跳舞、画画,甚至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个人的晚年,都应该为自己活一次。
我并不恨我的儿子和儿媳,毕竟他们也只是被宠坏的孩子。但我希望通过这件事,让他们明白,亲情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彼此的付出与珍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