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11月25日至27日,
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行。
这两天,来自世界各地的
作家、考古学家、音乐家
齐聚良渚,
实地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地,
感受五千年中华文明魅力。
中外作家走进良渚 触摸“文化刻度”
文学拥有连接世界的力量。中外作家们在此次良渚之行里,细细聆听五千多年前的故事,触摸着历史留下的刻度,对中国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我祖籍在浙江嘉兴,在国外这么多年,我始终对浙江文化保持着浓厚兴趣。”张凤(Huang Phoebe Phong)是哈佛大学中国文化工作坊负责人、美国作家,她表示,自己是学历史出身,关于良渚文化,在研究所时也略有了解,这次能到原址来看看,觉得有很亲近的感觉,很多东西跟图片、书本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常常会回来‘寻根’,这次来到良渚,我认为我就是来‘寻根’的。”
塔索斯·兰普罗普洛斯(Tassos Lampropoulos)是希腊作家,希腊德尔斐全国诗歌大赛银奖得主。参观后他表示:“良渚是世界遗产,对整个世界来说是宝藏。我认为良渚带来的意义,对我的文学创作很有启发,我读过很多关于中国文化、哲学的书,并且将这些运用到作品里。我认为作为作家,我的任务是当好一个桥梁,架起中国与希腊的文化交流,用古人的智慧点亮当代人的生活。”
在莫角山遗址上,法国&阿根廷作家爱德华多·贝蒂(Eduardo Berti)很有感触,“我没有想到中国会有这样的一段历史,良渚文明不仅对于中国,我认为对于世界,它都是一颗明亮的星星。仅仅只是站在这里,我就觉得很感动,哪怕只是感受这里的风,想象一下,五千多年前的人们站在同样的地方,感受着同样的温度,这真的太神奇了。我认为这种真实的感受就像是一粒种子,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它都会给我带来创作灵感。”
中外考古学家走进良渚 探寻“文明之光”
在良渚博物院,考古学家们被丰富的展品深深吸引。博物院里,玉器、石器、陶器等各类珍贵文物琳琅满目,全面、立体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与遗产价值。
“我很高兴能了解这些,并亲眼看到这些事实,而不是从书本上读到。人们在数千年前和环境互动,管理着景观,利用环境提供的资源来改善农业和水稻种植,能在这里看到这一切很棒。”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考古学教授苏尔塔纳·玛丽亚·瓦拉莫蒂(Soultana-Maria Valamoti)说。
墨西哥大庙博物馆馆长帕特里西娅·莱德斯玛·保茜(Patricia Ledesma Bouchan)表示:“在良渚考古遗址发掘的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处理这些物品的方式以及新博物馆的展示方式,都值得所有其他考古博物馆借鉴。”
除了参观良渚古城博物院,考古学家们还前往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考古与保护中心,了解良渚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中外音乐家走进良渚 感受“现代回响”
音乐家代表们一路探访大莫角山宫殿区、反山王陵等遗址点,聆听讲解员对良渚文化的解说,感触中华文明的脉动。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感觉就像置身于一幅宁静祥和的中国古代画中。”来自南非的音乐家安迪勒·库马洛(Andile Khumalo)说,这里的遗址被保护得很好,丰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人印象深刻,给音乐创作带来灵感启发。
玉器是良渚文明的重要文化元素。搓磨、擦拭、蘸水……在良渚国际研学中心,音乐家代表们拿起锉刀打卡了一次“磨玉”体验,沉浸式触摸良渚文化。通过反复打磨后,一只只鸟形玉璧变得圆润灵动起来,再用一根配绳穿过圆孔,串成一条具有良渚韵味的项链。
瑞士西部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教育主管泽维尔·布维耶(Xavier Bouvier)立马将自己打磨的“玉鸟项链”佩戴了起来。“打磨玉器的过程很有趣,就像我学习中国传统乐器三弦、丝竹一样。”他说,良渚文化非常古老,出土的大量精心雕琢的玉器让人惊叹,期待能将这些文化与音乐相结合,听一听来自五千多年前的声音。
来源:看余杭客户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