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深融合 医工交叉转化迸发澎湃生机

通讯员林金国 潘文晶

既有实时健康监测的可穿戴设备,也有辅助治疗的康复机器人,还有临床、护理无源器械的创新与开发。11月27日,武汉市首届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大赛“医疗器械赛道”决赛(下简称“决赛”)在光谷生物城创新园技术交流中心举行,24个有源医疗器械、31个无源医疗器械创新成果一一亮相,接受来自11位国内医疗卫生领域、生物医药产业和金融投资行业顶尖专家的严格专业评审,以及现场来自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创投机构400余位观众的人气比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现临床需求

是医疗器械创新核心驱动力

55个决赛项目按有源医疗器械和无源医疗器械分类,分别于11月27日上下午进行角逐。其中,除2个有源医疗器械决赛项目来自医药企业,其余均来自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武汉地区部省级头部医院、市区级头部医院和大型民营医疗机构。

实时监测,自动预警,降低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是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愿望。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Ⅱ科主任医师周晓亚带来的“柔性光学技术在防治心源性猝死中的创新突破”项目,有望通过将多个不同模态的数据实时输出到移动端进行智能分析,同时利用深度学习构建心源性猝死的多模态监测和自动预警体系,按需启用干预模式,精准、靶向、按需进行光学干预,使患者得到快速而精准诊治。

对于在临床中时常遇到的慢性难愈性创面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教授刘国辉希望通过“可注射型高效促愈合水凝胶敷料”来对症治疗。该项目一旦转化成功并进入临床,对于改善糖尿病足、创伤、压疮等疾病引起的难愈性创面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可以助力我国在创面修复生物材料的研发技术上实现对国外的“弯道超车”。据刘国辉测算,该项目预计在未来5年实现亿级利润营收,同时为上下游企业带来500多个岗位,并为社会建立起难愈性创面诊疗规范与标准化模式。

决赛评审团组长、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原妇产科主任凌斌教授表示,医疗器械创新确实呈现出一种临床驱动的态势。临床需求是推动医疗器械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时临床反馈也促进了产品的改进和创新。目前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以及个性化医疗发展趋势,为了满足这些临床需求,医疗器械在便捷监测、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等方面的技术不断获得突破创新。决赛中有不少项目就是紧盯这些痛点、难点提供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颇具市场转化潜力。

决赛评审团成员、武汉生之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权高说,从决赛项目来看,我们的医药企业在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上,要与医疗机构展开更深入的合作。通过共同研发、临床试验等方式,企业可以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推动医疗器械技术的更新换代。医疗机构也可以借助企业的力量,将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组建跨学科团队

赋能卫生健康更高层次创新

医疗器械的创新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如医学、工程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跨学科团队的合作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优势,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开发出更具创新性的医疗器械。这种跨学科合作的模式在医疗器械创新中越来越常见,也成为了推动医疗器械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决赛场外展示区,组委会为55个决赛项目分别设置了展台,让各项目团队能通过多种形式将项目创新性和投资价值推介给到会的50余家医药企业。

决赛项目“呼吸门控训练器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的项目负责人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总护士长冯丽娟。在场外展示区,该项目团队成员、肿瘤科副主任技师王峻峰介绍,项目针对肺、肝等与呼吸相关的肿瘤患者,帮助患者在接受检查或放疗前掌握正确的呼吸节奏和方式,方便医生准确诊断、精准治疗。“团队成员各有所长,大家集思广益、分工协作才能让项目成功面世。”

由武汉赢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3D视觉AI智能理疗机器人”,通过3D视觉结合6轴柔性机械手臂,再融合AI学习专业理疗技师的手法和技巧,给用户提供全自动、专业按摩和理疗服务。项目团队成员拥有医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术背景。

由武汉市第三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杨艳清团队带来的“一种纳米银功能化抗菌材料”项目,更是整形外科、感染、生物医学材料等多学科智慧的结晶。

决赛评审团成员、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医师、江西省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徐国海教授认为,跨学科合作能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开拓新的设计思路。不同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在交流和碰撞中,能够产生新的创意和想法,推动医疗器械设计的创新。

据悉,大赛组委会在决赛后将通过搭建展示与交流平台、对接各类创投机构和医药企业争取资金与资源支持、提供法律与政策支持以及建立持续跟踪与评估机制等方式,帮助创新成果实现转化。其中,关于加快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的关键。华权高说,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推动医疗器械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推动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这可能是临床医务工作者所不具备的专业能力,因而更需要吸纳社会资源充实团队。“更多学科、专业的交叉共融,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推动行业不断前行。”

另悉,随着“生物医药和检测试剂赛道”“医疗器械赛道”决赛的落幕,“大健康赛道”决赛12月4日将拉开帷幕,35个决赛项目团队将齐聚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