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柬之携手敬晖、桓彦范、崔玄暐,携张昌宗与张易之两兄弟的首级觐见武则天,迫使她让出皇位时,这位曾经权倾天下的女皇,脸上竟未显露出太多惊异之色。
她的眼神变得恍惚,穿透了张柬之斑白的胡须与发丝,仿佛穿越了时空,瞥见了记忆中的狄怀英。昔时,她曾戏谑地对他说:“世间英才,皆出自你的麾下呢。”
武则天绽放出欣慰的笑容,感慨道:“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原来都是你精心为我栽培的硕果啊!”她的眼中闪烁着对过往努力的认可与对未来的期许。
【能屈能伸,出手果断】
公元691年之际,武则天已稳坐龙椅逾载,其统治之序幕早已悄然拉开,岁月流转间,女帝威严日益彰显,朝堂内外皆沐浴于她非凡的领导力之下。
朝堂局势渐趋和缓,武则天开始冷落曾备受重用的酷吏周兴、来俊臣之辈,转而以宽容之心,迎回那些昔日遭贬的贤良之臣,重归朝堂。
彼时,狄仁杰身居地官侍郎之职,并兼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凭借其卓越才能,逐渐赢得了武则天的深切信赖与日益加重的赏识。
察觉到局势风向的微妙变动,来俊臣审时度势,转而依附于武承嗣麾下,他施展浑身解数,极尽谄媚逢迎与诡计多端之能,暗中编织着陷害他人的阴谋。
鉴于狄仁杰屡次阻挠武则天册立武承嗣为储君,武承嗣深感忧虑,于是寻觅到心狠手辣的酷吏来俊臣,与他共谋应对之策,企图化解这一难题。
来俊臣密谋双管齐下,他指令手下既要寻觅时机,在武则天耳畔散布狄仁杰的恶言,又要暗中动手,逐步削弱狄仁杰的得力助手与亲信力量。
不久,来俊臣迅速将矛头对准了与狄仁杰交往甚密的李安静和乐思晦,指控他们昔日对武则天登基之事态度暧昧,暗藏异心,似乎对皇权更迭抱有不应有的迟疑。
他严厉地拷问了两人,但他们坚决不肯承认罪行。来俊臣肆无忌惮地编造了虚假的供词,并以此为依据,残忍地将这两位无辜者处以了极刑。
随后,武承嗣与来俊臣在武则天面前编织谎言,指控狄仁杰、魏元忠等七位忠臣密谋叛乱,并力荐将他们囚禁审讯,以明真相。武则天听后,面色凝重,她深知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权力斗争。
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狄仁杰的智慧之光并未熄灭。他深知,根据律法规定,若犯人能迅速坦白罪行,不仅能逃脱严刑拷打,还可能让死刑的命运发生逆转。
面对来俊臣的审问,狄仁杰迅速而坦然地认下了所有指控。来俊臣原本预料他会顽强抵抗,未曾想审问进展得如此顺畅,这让他不禁松懈了心中的戒备。狄仁杰的爽快认罪,让来俊臣颇感意外。他原本以为狄仁杰会是一块难以啃下的硬骨头,没想到狄仁杰竟如此轻易地缴械投降。
夜幕低垂,狄仁杰悄然从棉衣夹层中取出一块柔软的丝帛,毅然咬破指尖,以鲜血为墨,在丝帛上匆匆书写,随后谨慎地将这封血书重新藏匿于棉衣的深处。
次日,他嘱咐狱卒将厚重的棉衣带回给家人,并轻声吩咐道,希望家人能细心地将棉衣中的棉絮拆解开来,以便再利用。
狄仁杰之子狄光远颇为敏锐,他细心审视着父亲带回的棉衣,意外于夹层中寻得一行血字:“河水澄清映臣冤,云遮烈日难昭天。”他费尽心思,几经波折,终将这十二字密信呈至武则天面前。
随后,对狄仁杰等人谋反之事半信半疑的武则天,决定亲自审问这七位疑犯。他们同声呼救,直呼冤枉,武则天听后,心中立刻洞悉了其中的曲折与真相。
最终,这几人在来俊臣的严酷手段下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但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的被削去了官职,有的则被发配到了遥远的边疆。
狄仁杰遭贬谪,来到了彭泽县。未几,契丹来犯边境。武则天慧眼识才,重召狄仁杰,委以魏州刺史重任,后又升迁为幽州都督。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成功击退契丹,立下赫赫战功。
武则天迅速召回狄仁杰,并再度委以宰相重任。狄仁杰随即果断提拔魏元忠与徐有功为御史中丞,二人携手整顿朝纲,首要举措便是向奸臣来俊臣发起猛烈攻势。
来俊臣泪流满面地恳求武则天宽恕,他声泪俱下地诉说着自己的苦衷。武则天念及他往日的贡献,心生怜悯,于是将狄仁杰的弹劾奏章悄然搁置一旁,未予理会。
狄仁杰挺身而出,直接向武则天陈情,言辞恳切:“唯有将邪恶彻底铲除,方能彰显陛下之无上荣光,让您的英名万古流芳!”
武则天痛下决心,将恶贯满盈的来俊臣送上刑场。狄仁杰历经艰辛,终于将这个为祸朝野的奸臣彻底清除,国家再次迎来了一丝清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