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获得金奖的是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沧溟慧耳’团队!”

近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在上海胜利闭幕。来自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的“沧溟慧耳”团队,击败了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学校的514万个项目和2083.6万选手,一举夺得金奖!“上起苍穹,下至沧溟。只要是国家利益所在、军队关切所需,永远是海天人的战场。我们永远在路上!”指导教师张文副教授动情的说。自2022年参赛以来,该学院已经获得2金1银的好成绩。

岁月峥嵘,海天为证。气象海洋学院,前身是北京气象专科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院校,学院也是迄今为止全军唯一一所培养军事气象、海洋和空间环境保障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74年来,攻难关、打硬仗、当先锋,在风起云涌中,海天人埋头苦干、衔枚疾行,把测天探海的根系伸向深海太空,把奋斗强军的追求融入红色血脉。测天探海,成为海天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奋斗强军,成为海天人内心深处的高度自觉。

测天探海立潮头,奋斗强军踏歌声

“呜……”2024年8月29日,向阳红10号科考船圆满完成了“某海域海洋××调查夏季航次-2”任务,停靠在舟山惠群码头。61名科考队员与船员劈波斩浪,历时55天,航程8070海里,又一次泊回祖国母亲的港湾。

这是国内首次对特殊深海区域进行的专项调查,是设备最全面、观探测手段最丰富的一次调查航次。教员们在船上开展了多项重要试验,获取了大量鲜活的一手数据,为特殊海域的系统应用下出了“先手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台风、地震持续发生,极大地干扰试验的进行,海天人先后克服作业人员心梗发作、突发海上大雾、潜标缆绳缠绕螺旋桨停摆等重重困难,圆满完成航次调查任务。“飘在海上,很苦很累,内心的煎熬胜过身体上的痛苦。不过,想到这次调查对国家的意义,吃什么苦都值得。”航次首席科学家胡正良研究员说。

理想高于天,胸怀大于海。70多年来,从宋君强院士团队集体听令“转行”、开启中国首个中期数值天气数值预报系统的拓荒之旅,到如今集智攻关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资料同化等自主可控难题,海天人始终以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和奋进世界一流的眼光矢志强军、奋斗不止。

学院首席专家张云教授建立了全军第一个局部环境干预研究团队,国庆阅兵、奥运会、军运会等国家级任务,背后都有他们团队的身影。“眼前看着‘石头灰’,胸中装着‘海天蓝’,心里想着‘中国红’!每每想到我们保卫的是天安门上空那片蓝天,再苦再累也值得。”他回忆起保障70周年大阅兵时,总是微笑地看着远方,隐含着憧憬和希望。2020年,该团队被纳入“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专业力量”。

“测天探海、奋斗强军,就是把‘海天蓝’融入‘中国红’!国家、军队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在海天人心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融进江河,早已成为内心深处的精神守望和文化自觉。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海天人用行动作答——不仅覆盖海洋、空间、大气等全领域,而且涵盖战略、战役、战术全层级;不仅贯穿日常训练全过程,而且在重大演训活动中贯全程、打头阵、唱主角;不仅在重大专项、战略咨询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国家级、军队级重要活动中全程参与、担当主力。

海天一色映初心,气象万千量山河

“学院因战而生、为战而建,历经13次更名,6次搬迁调整,‘党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忠诚基因已经熔铸在官兵血脉。”该院院长在专题党课中讲到。

2024年1月12日,学院在中国极寒之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图里河镇进行了首次极寒环境外场试验。国家首个极地军民融合专项、重点研发项目“极地高影响天气探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要求必须在国内最冷之地、最冷之时,模拟极寒条件下进行试验。“零下46°的气温,即使久站一会,都会从脚底传来钻心的刺痛。”刘西川副教授回忆道。历时22天,20余人的团队完成了4型仪器设备极寒试验,并作为军队唯一一支进入国家项目的单位高分通过中期评估。目前,团队又再次重整行囊,跟随国家第41次科考队前往南极中山站进行为期一年的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在天涯,行在海疆。“携一支金笔走南闯北,展二尺玉帛呼风唤雨”,海天人怀着对气象水文事业的无比热爱,以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甘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书写辉煌。

海战场环境数据调查,是了解并掌握海洋作战环境特征的重要手段,对提升海战场装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海洋科学系一班平均年龄36岁的年轻科研骨干,与风雨作伴,在大洋中瞭望。今年5月以来,他们为了“某海洋综合调查测量与应用军民融合工程”重大专项,在边海海疆紧锣密鼓地执行了6次外业调查任务,又与17级超强台风“摩羯”不期而遇。“没想到会不会有生命危险,这种极端条件的数据太宝贵了!就想把数据顺利带回去。”已在海上漂泊30余天的陈羽副教授说。

10年前,陈羽刚刚加入团队;10年后,他已成为海洋技术教研室主任、技术骨干。10年来,这群年轻人不断筑牢水下国门。“这10年,我们没有辜负统帅的嘱托!能够贡献科大人的智慧力量,我感觉无上光荣。”他深有感触地说。

毕业后播撒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海天学子,也怀着同样的战斗精神坚守在战位,擦亮强军路上的“海天名片”。毕业学员侯亚丽在校期间获嘉奖6次,毕业时却主动放弃优渥岗位,两次申请赴藏,成为全军第一位进藏的女预报员。在岗期间两次荣立三等功,用青春和热血践行军人使命,被大家亲切称为“高原雪莲”。

“为国铸剑,向战而生。”这是一直在路上的海天人守护祖国天疆、海疆、边疆立下的铮铮誓言。一批批海天学子坚守初心,默默奉献,用铮铮誓言丈量万里山河,将奋斗人生融入强军事业,涌现出了一等功臣李永辉、高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葛晶晶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观云听海行致远,乘风破浪正当时

“核心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荣获全军“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张卫民研究员有感而发。全流程自主数值预报技术进展入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正全面提质加速。

护国门,铸利剑。该院聚焦“两大主攻方向”,提升太空、极地、深海“三大新质新域能力”,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从塞外极地延伸到宇宙苍穹。

大气磅礴,海纳百川。海天人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拼搏进取,在测天探海的征途中不断寻求突破,全力锻造制胜之钥。

“在陆地、海洋和大气环境之外,还存在着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第四环境——空间环境。”盛铮教授回忆起当初为什么选择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说。“空间天气可以说是来自太空的‘风雨雷电’。近20年,每年都会有1到2颗卫星因为灾害性空间天气导致损毁;40%的航天故障与日地空间环境中的灾变有关。以俄乌冲突为例,“星链”的介入,为乌克兰拨开了“视野迷雾”。随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利益争端的增多,空间环境必将成为未来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盛铮的选择是海天人向战而行的一个缩影。70余年来,海天人始终致力于抢占制高点。近年来,该院探索“团队+”模式,引进中山大学杰青团队联合学院卓青团队,以崔峻、盛铮两位年轻学者为首,组建“太空环境感知与应用创新”科研团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工程的太空环境保障任务,研究成果为国家“天问一号”“嫦娥五号”、金星探索等重大任务提供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形势催人奋进,人才必将先行。学院建设全校首个实体化运行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为教研人员量身订制成才服务保障方案;首次全职合同引进海外领军人才,打造“科大版”台风天团;“红心向党”强军故事会、“集体政治生日”“创业先锋”仪式教育、“海天一家人”系列文化活动,彻底把蓝色传承融入红色血脉。

“来了就是海天人!海天人只有一件事,就是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就是要向高水平、大平台、远疆域、新质战斗力冲锋!”在一次院党委中心组学习时,该院政委这样说。

雪中升红日,碧血照丹心。新调整组建7年来,该学院汇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的团队,用“理想高于天,胸怀大于海”的豪迈誓言、“行在天涯,志在海疆”的远大理想、“海纳百川,天生我才”的家国情怀,唱响“测天探海、奋斗强军”的新时代主旋律,用海天文化把大家的心聚在了一起,用海天事业把团队的力合在了一起,真正把涓涓细流汇成璀璨星河。

我们的征途星辰大海,我们的未来是极地海疆;我们把红色梦想播撒在祖国大地,用蓝色利剑把未来希望点亮……”海天人的梦想还在继续,海天人的歌声依然响彻在为军向战、奋进一流的道路上。

执笔人:李百洋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