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近日,劲仔食品被曝出“劲仔小鱼宣称的深海小鱼并非来自深海,涉嫌虚假宣传”,消息引发热议。11月27日,劲仔食品工作人员就此事表示,“劲仔小鱼所使用的鳀鱼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深海鱼。公司已关注到相关舆论,将评估具体情况并作出回应。”此外,该公司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质疑称“产品不存在虚假宣传”。(据11月2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
据报道,此次舆论发酵系源自11月14日的一则投资者问答。14日,有投资者提问,“公司产品劲仔小鱼包装袋上写着深海小鱼,其主要原材料是鳀鱼,鳀鱼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并非深海小鱼。产品包装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情形?”次日,劲仔食品回复称,“‘深海鱼’通俗地指区别于淡水鱼而言的生活在较深海域的鱼类资源统称。公司‘深海小鱼’产品选用的鳀鱼来自纯净海域,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一款好吃又健康的零食。产品不存在虚假宣传。”
这个回答存在偷换概念之嫌。什么叫深海鱼?一般而言,是指生活在水深超过200米的中下层鱼类。据百度百科的介绍,深海鱼广泛分布于各大海洋底层或深海。常年栖息于黑暗、高压和寒冷的特殊环境中。百度百科显示,鳀鱼是一种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的小型鱼类,趋光性较强,幼鱼更为明显。
所谓“‘深海鱼’通俗地指区别于淡水鱼而言的生活在较深海域的鱼类资源统称”,这个说法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如果仅是区别于淡水鱼而言,那就叫海鱼。所谓“较深海域”又是多深?由海面向下80米深也可以认为是较深了,但生活在这个深度的鱼类,未必能叫深海鱼,因为这只是海洋的上层,被称为透光层。
深海鱼的概念应该以公认的定义为准,或者是约定俗成的标准,不能偏离公众理解的常识。是深海鱼就是深海鱼,不是就不是,没必要玩文字游戏。
实际上,鱼是否好吃,是否有营养,与水深并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专家谭雨青介绍,判断淡水鱼、海水鱼的营养价值,主要从脂肪含量、蛋白质的组成来分析。两者蛋白质的含量是没有太大的差别的,但海鱼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淡水鱼高。鱼的呈鲜味氨基酸含量越高,肉质越鲜美,跟是否为海鱼、淡水鱼没有关系。比如鲫鱼中的赖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等含量比较高,吃起来就比较鲜美。
如果劲仔小鱼所使用的原料为海鱼,宣传是海鱼就行了,如果来自纯净水域,也可以宣传。如果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深海鱼,非要说是“广义上的深海鱼”,就有硬拗之嫌。也没必要如此宣称,因为是干净健康的海鱼就够好了,深海鱼未必就代表营养价值高,何必硬要扯上深海鱼的概念。如果为了表示鱼的健康无污染,可通过其他方式加以标注,不能硬蹭“深海”的概念。
根据广告法的要求,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义上的深海鱼”这个说法,是否会引人误解,是否会误导消费者,值得商榷。是否存在虚假宣传,也不是自说自话就行,要经得起监管方的检查。
(来源:极目新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