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华

今年6月,东营市广饶县作为山东省唯一县区代表,受邀参加全国“二十四节气”旅游美食及线路发布仪式,并作为全国四个推介市县之一,作“倪宽·二十四节气”文化旅游推介。人们不禁好奇,倪宽是谁?倪宽跟广饶是什么关系?倪宽跟二十四节气又有什么渊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经而锄

倪宽,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广饶县)人,学者,官至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汉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相当于副丞相,所以倪宽也被后人称为汉相。

倪宽幼年家境贫寒,因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离开塾馆,但并未就此荒废学业。平日里下地耕作,倪宽将经书挂在锄上,休息时就潜心诵读。倪宽带经而锄的事情一经传开,便为人们津津乐道、广泛传颂。《汉书》记载:“(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由于勤奋好学,年纪轻轻的倪宽就对《尚书》颇有研究。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城设立太学,太学生称“博士弟子”。朝廷令各郡国选取年龄在18岁以上仪表端正者,补充博士弟子。倪宽此时40岁出头,在千乘郡和千乘县的儒生中颇有声望,加之恩师欧阳生德高望重,在郡守处多次举荐,倪宽很快被确定为推荐人选。不久,倪宽被选入太学学习,主要受业于经学博士孔安国和褚大。

倪宽因家中甚贫,住居长安,旅费无出,便为同窗诸人炊煮饭菜,诸人一同供其伙食。倪宽平日刻苦勤学,遇有休息之日,便出外替人佣耕,赚得资财以供用度。他虽是做工,但仍像从前一样带经书前往,稍得休息,便取经书诵读,因此学问大有精进。

倪宽后来通过射策,被授予文学掌故之职。射策是汉代取士制度之一,由主试者出试题于簿策,分甲乙科,列于案上,应试者随意取答,然后由主试者审定优劣,上者为甲,次者为乙。中第者一般授予文学掌故、太子舍人、郎中、郡国文学等闲散之职,以后再补任地方或中央官吏。掌故是协助管理国家宗庙礼仪的官,属太史令。没过几年,倪宽又调补廷尉文学卒史,主行文书。倪宽很快得到了廷尉张汤的器重,被提拔为奏谳掾。张汤升为御史大夫后,又让倪宽协助处理政事,并推荐倪宽为侍御史。

汉武帝后来知道倪宽学识渊博,专门就《尚书》中的内容与倪宽进行切磋,倪宽侃侃而谈,十分从容。武帝欣喜地说:“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随后,倪宽被擢升中大夫,专管朝廷议论之事。

为政以德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倪宽升为左内史,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他体恤民情,亲自到民间访寒问苦。当他得知辖区虽然土地膏腴,却因常年干旱少雨,百姓生活困苦的实情后,便亲自考察水源。他发现辖区东南部有郑国渠,上游因地势较高,无法灌溉。倪宽经过再三论证,上书汉武帝,在郑国渠上游北岸开凿六条辅助水渠,以灌溉郑国渠旁高仰之田。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倪宽组织百姓穿凿六辅渠,扩大了这一带的灌溉面积。当时郑国渠已建成一百二十年。

为了能使水得到合理利用,解决好用水时间先后与放水多少的矛盾,使用水有秩序,防止资源浪费,扩大灌田面积,增加效益,他还“定水令,以广溉田”,得到百姓称赞。倪宽所定水令是关中,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农田水利法规。

为了鼓励农业,调动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倪宽大胆地改革了缴纳租税的制度,主张丰则多交、歉则少交或不交,家庭贫困和老弱病残者,一律暂缓或免征。这样一来,广大农民自然衷心拥护,官府收缴的租粮却相对地减少了。

狩鼎五年(公元前118年),武帝征南越,费用甚大,有司遂向各地催收租税。倪宽却因欠租过多,被考核为最下等,按当时律法当免职。百姓闻知此消息,担心失去一位好官,于是家家户户相互传告,急照应纳税额,备齐钱米。或用担挑,或用车运,一路连续不绝,争来缴纳。不消数日工夫,倪宽竟将所欠租税全数收齐报解。有司比较成绩,反在其他郡县之上,汉武帝知道了老百姓拥护倪宽的情况后,对他更加器重了。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倪宽升任御史大夫,后奉诏随武帝封禅泰山。此乃皇上对信赖之臣的褒奖,也是古代为人臣者莫大的荣耀。

封禅之前,汉武帝曾令五十多名儒生讨论封禅礼仪,论来论去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最终还是倪宽一锤定音,“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事之基”。意思是群臣讨论无益,这天大的事还得陛下亲自定夺。于是汉武帝听取了倪宽的建议,自制礼仪,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参定《太初历》

至于倪宽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要从《太初历》说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根据当时流行的五德始终说,颁发了全国统一的“颛顼历”。以夏历十月为岁首,仍称“十月”,第四个月则称“端月”。汉朝以来,仍然延续颛顼历实行达百年之久。但民间自周代以来,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一直采用比较符合季节实际变化的“夏时”。出于政治需要而实行的、以十月为岁首的颛顼历,与四季顺序和民间习惯不协调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突出。而且颛顼历行用一百多年来,出现了“朔晦月见,弦望满亏”等月相名不副实的现象,因此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下令由司马迁、倪宽、公孙卿、壶遂等“议造汉历”,并招募了一批民间的制历能手参与。由于改行新的历法,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新历法也就命名为《太初历》。

《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明确规定一个回归年由二十四节气组成,而把闰月设置在没有“中气”的月份。这就不但解决了长期以来历法与民间生产和生活习惯的矛盾,而且建立了朔望月与二十四节气协调的对应关系。这是中国传统历法中意义深远的改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四节气是从标准时体系发展而来的,而标准时体系则是为了弥补以朔望月计时的某些缺陷而产生的。二十四节气本身也有一个与朔望月协调的问题,但在很长时期内,这种协调没有能够最终完成。原因是置闰没有规律,缺乏正确的准则,以至于节气与月序不能一一对应,不便于生产季节的推算;在实行年终置闰的颛顼历时,这种情形尤甚。《太初历》以“无中气之月”为闰,使这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获得解决。从此,节气与月序的偏离不超过半个月。这种历法,对生产和生活的安排无疑是很有利的。

《太初历》修成后,于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一直用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首次把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可供参考。《太初历》的创制,有着倪宽的智慧和功绩。

倪冢秋烟

倪宽自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为御史大夫,卒于太初年(公元前103年)十二月,在任12年。12年中,他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成为百官之楷模。班固在《汉书》中把他与公孙弘、董仲舒并列,称之为“儒雅之臣”。

由于他长期为国事操劳,呕心沥血,在《太初历》完成后不久便病倒了,第二年十二月卒于任上。倪宽临终时留下遗言,丧事从简,归葬故土。武帝尊重倪宽遗愿,准其归原籍安葬。内侍在为其收拾遗物时,发现倪宽家中十分简朴,仆从、侍女仅两人,家人均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当京城百姓听说倪大夫要归葬原籍时,自动到大街相送。武帝得知深表感慨,为彰其德,分封他的子孙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任职,使倪姓在全国各地繁衍昌盛。

倪宽的灵柩护送到千乘后,千乘郡守倍感荣耀,择千乘城西三里风水宝地,建造坟墓。这里北距倪宽老家倪家庄不足二十里,西南是其恩师欧阳生墓和齐国后花园,风景优美。

从此,倪氏子孙年年都来祭拜祖先之墓,并种植松柏以志纪念。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沈清重修倪宽墓,万历年间又征地八亩八分,四周建起院墙,盖茔祠、草房、门楼。这里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形成一大景观,后人把其列为邑之八景之一,有“倪冢秋烟”之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倪宽墓位于广饶乐安街道田王村南,墓封土直径36米,高8米,墓前道路宽8米、长60米。墓前有石阙、石狮、石翁仲各1对,墓前道路两侧各有碑亭1座,分别是广饶县人民政府所立的《倪宽赞》碑和《修复倪宽墓碑记》。墓地南北长100米、东西宽92米,占地15亩,四周是绿树红墙,墙上灰瓦坡顶,古朴典雅。

倪宽墓在1976年10月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征地15.16亩,建设了围墙、整修了墓道,建设了汉相亭。2022年,广饶县文化和旅游局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于倪宽墓修缮工程,主要对倪宽墓、汉相亭、内部道路、展示用房、围墙及阙门进行了修缮保护。

2024年5月,在2004年整修倪宽墓的基础上,修缮一新的倪公祠正式落成,汉风大门庄重肃穆,文化展陈丰富详尽,苍松翠柏挺拔而立,基本还原古制,成为展示倪宽事迹、追忆先贤风范的文化主阵地。

(本文作者为文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