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仅9天,他毅然告别妻子,踏上潜伏台湾的漫长征途,一去就是42年。
多年后,他归来时,面对的是子孙满堂、白发苍苍的发妻。
四十余载的离别,这段情感历经了什么考验?发妻为何至今未改初衷?背后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爱国情怀,青春年少
谢汉光,1919年出生于广东丰顺县埔寨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这一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全国上下反帝爱国的热潮席卷神州大地。
幼年的谢汉光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树立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少年的谢汉光聪颖好学,成绩出众。
193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西大学森林系,成为农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大学时代,谢汉光遇到了许多启蒙者和良师益友。
他们或是学识渊博的教授,如陈望道、竺可桢、李四光等,为学生们开启知识的大门;或是满腔热血的同窗,如梁铮卿、陈仲豪、张伯哲等,与谢汉光志同道合,携手前行。
在进步教师的引导和抗日战争的洗礼下,一群青年学生的爱国之心愈发强烈。
谢汉光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品学兼优,深得师长赏识。
194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黔桂铁路沿线的柳州农场工作。
在那里,谢汉光不仅尽心尽力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更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共地下党组织传递情报,提供物资,柳州农场也因此成为了党组织在当地的一个重要联络点。
战火纷飞,坚定信念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广西很快沦陷。
谢汉光和许多百姓一起,被迫背井离乡,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
在逃亡的路上,谢汉光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他看到,国民党军队在日寇面前节节败退,许多士兵因缺乏给养而自行逃离部队;他看到,普通百姓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切,无不在谢汉光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他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苦难,迎来光明。
抗战胜利后,谢汉光回到家乡,立即与香港华南分局取得了联系。
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开始了地下党员的工作,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在亲友的撮合下,他与苏惠喜结连理,开始了甜蜜的婚姻生活。
然而,革命形势瞬息万变。
新婚别离,泪洒青山
1946年,为了获取更多情报,党组织决定派谢汉光前往台湾开展地下工作。
接到任务的谢汉光,心中百感交集。
他和苏惠才结婚9天,妻子已有身孕,离别在即,不禁令人心酸。
面对组织的召唤和家庭的牵绊,谢汉光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他明白,个人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国家和民族还在水深火热之中,个人的幸福也无从谈起。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谢汉光最终做出了选择。
他对妻子说:"我的工作有了变动,你不要问,也不要找我。
要是等不到我回来,你就找个好人家嫁了吧。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了,生怕自己会舍不得离开妻子。
临行前,谢汉光不顾个人安危,特意安排妻子与其他亲友结伴回到梅县老家。
一路上,他像往常一样,时而说笑风生,时而议论时事,丝毫看不出内心的波澜。
只有在静静凝视妻子的时候,人们才能从她的眼神中,捕捉到一丝不易觉察的伤感。
就这样,谢汉光怀揣着对妻儿的无限牵挂和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踏上了开往台湾的船只。
乱世潜伏,浴血奋战
来到台湾后,谢汉光化名叶依奎,被安排在台湾省林业试验所工作。
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出众的工作能力,他很快赢得了上级的赏识和信任。
谢汉光利用这一身份,为党组织输送了大量人才,安排了许多党员同志进入重要机构,如梁铮卿、张伯哲、陈仲豪等人。
在谢汉光的协助下,党在台湾的地下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
许多进步青年被吸引加入,许多重要机构被渗透控制。
谢汉光和战友们还利用《光明报》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唤起民众的觉醒。
1947年初,在张伯哲的引荐下,谢汉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然而,好景不长。
1949年,《光明报》刊登了《做好准备迎接台湾解放》一文,在台湾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国民党当局勃然大怒,立即展开了疯狂的搜捕行动。
经受不住酷刑折磨的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供出了许多地下党员的名单。
钟浩东等许多同志不幸被捕,惨遭杀害。
谢汉光在老乡的帮助下,辗转逃到高山村,化名"叶依奎",隐姓埋名,度过了漫长的38年。
孤寂离乡,守心似铁
在高山村,谢汉光靠着过硬的农林知识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很快赢得村民的信赖。
他手把手教村民改良耕作技术,帮助村民治病救人,村民逢人便夸叶老师医术高明,心地善良。
谢汉光虽在乡野小村,但谨记自己党员身份,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他简朴生活,耐得寂寞,在平凡朴素中坚守着入党誓言。
那是怎样一段煎熬的岁月啊!谢汉光虽然远在台湾,但他的心始终系在祖国大陆。
高山村的炊烟,让他想起家乡的亲人;大海的波涛,让他想起未竟的使命。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妻儿,渴望重返祖国的怀抱。
村长见他孤苦伶仃,多次劝他再婚,但谢汉光始终婉言谢绝。
在无人知晓的夜晚,谢汉光常常一个人望着星空,回忆往昔岁月,暗自垂泪。
血浓于水,相聚泪流
1987年,已过古稀之年的谢汉光,终于盼来了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的那一天。
当他带着叶依奎的户口簿,颤颤巍巍地踏上归乡的路时,一颗悬了42年的心,才终于落了地。
站在家门口,谢汉光看着眼前苍老的妻子,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
"你是汉光吗?"妻子颤抖着问。
谢汉光点点头,泪如雨下。
42年的风雨,42年的牵念,化作了这一刻的相拥而泣。
回到家中,谢汉光才知晓,当年自己临走时,妻子已有身孕。
儿子在他走后出世,如今也已是花甲之年。
儿子又生了三个孩子,如今谢汉光已是儿孙满堂的人了。
面对天伦之乐,谢汉光固然欣慰,但心中更多的,是对妻子42年来独撑家庭的愧疚。
当年若不是他要求妻子等他,或许妻子不会如此辛苦,孩子也会有个父亲。
身在远乡,心念故国
由于当年台湾地下党遭遇严重破坏,谢汉光的党员身份一直难以得到证实。
家人虽在身边,但革命生涯的空白,始终是谢汉光心中的一大遗憾。
他多次找当地组织说明情况,并提供各种证据,但事情始终没有进展。
就在谢汉光几乎要放弃的时候,老战友陈仲豪出面为他作证。
原来,当年谢汉光化装帮助陈仲豪撤离台湾时,曾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真实姓名。
凭着这一点线索,陈仲豪终于找到了谢汉光。
在他和其他老战友的努力下,谢汉光的身份最终得到确认。
1994年,丰顺县委为谢汉光恢复了党籍,并为他办理了离休手续。
面对这迟来的认可,谢汉光泪流满面。
他终于能够堂堂正正地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过上安宁的晚年生活了。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谢汉光安享天伦之乐,但他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
他常对儿孙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教导他们要热爱党,热爱祖国,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96年,谢汉光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79岁。
谢汉光的一生,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英勇斗争的缩影。
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甘愿为信仰献出一切。
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无数这样朴实无华的奋斗者,共同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丰碑。
谢汉光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让我们携起手来,继承先烈遗志,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