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哈利波特1》,故事确实比较套路,莫欺少年穷的模式。
换句话说就是爽文,哈利父母故去,在姨父姨母家长大受尽欺负,生日当天被贵人相助逆天改命。
原来他就是那个天命人,担负着拯救整个魔法界的重任,与玄幻小说并无二致,一个少年从弱变强,扫尽世间不平之事。
但任何电影都是有时代的局限性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距今已经23年。
当时的确给年幼的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与现实平行的魔法世界,并且创造了完整的世界观。
如猫头鹰送霍格沃兹的录取通知书,不会使用魔法的人类叫麻瓜,对角巷是魔法用品购物一条街,九又四分之三车站是通往霍格沃兹的必经之路。
在霍格沃兹有一套完整的魔法世界的体系,等级分明,分工明确,生活、学习、规则,甚至连身份都划分的一清二楚,而在结尾也揭示了哈利、罗恩、赫敏三人组的宿命,即伏地魔,那个有史以来最强最危险的黑巫师,他们之间的牵绊将一直延续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这一点很难得,许多架空电影或小说,最大的难点不是编一个故事,而是重塑世界观,且让人信服,但JK罗琳做到了。
不仅如此,《哈利·波特》中的许多设定还被国内的网络玄幻小说所借鉴,催生了一批优秀作品,跟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一样,让仙侠小说有了百科全书。
尽管《哈利·波特》还是偏儿童文学一点,那是因为我们都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简单快乐了,但有东西能封印住童年,一看到记忆涌上心头,快乐就会浮现,这种滤镜是怎么都不会破的。
与第一部一样,有些经典的确要在当时看,回过头不带童年滤镜确实很难给出高分,《哈利波特与密室》便是如此。
剧情依旧聚焦于哈利波特三人组在霍格沃兹的冒险,跟伏地魔的过去相互纠结,把大招留在了最后,其他情节用校园欢乐多来填充。
可那些奇思妙想终究过时了,真善美的输出也不在适合黑深残的当下,但这恰恰是哈利波特的好看之处,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能唤醒内心曾有的纯真无邪。
从《哈利·波特与密室》中也能看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同之处。
第二部的内容主要讲血统,与中国的世家门阀有异曲同工之妙,阶层抗衡中泥腿子和真权贵不再有壁垒,也不用再惧怕,只要勇敢站出来就可以高喊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可见底层逆袭这一套在全世界都受用,人们都厌恶上层人作威作福,都希望有英雄能打破这种固化,哈利波特就是那个人,不畏强权,坚强友善。
只是在哈利波特成为英雄的铺垫上JK罗琳也加了许多普通人不可及的东西。
如他是杰出魔法师的后代,有伏地魔的部分法力,邓布利多校长为他保驾护航等,从这一层面看,到底哈利波特天生要做英雄还是环境逼他做英雄?我想,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麻瓜世界有了代言人。
相较于前两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就算没看过前作也不影响观众,叙事极其完整,完整到完全可以独立成篇,不论是叙事性诡计的设计,还是真情的传达,节奏、分寸都拿捏的特别好。
甚至连时长都比之前友好,少了一些助眠的片段,《阿兹卡班的囚徒》基本上做到了目不转睛,前期的草蛇灰线,后期的层层揭秘,伴随着救赎与成长,略带悬疑属性,引人入胜。
结尾还留下了美好的未来与未解的悬念。
如小天狼星的清白何时还,罗恩的宠物斑斑什么时候能抓住,卢平教授会回归吗,以及哈利波特总算看到了离开姨夫家的希望。
还有赫敏的戏份加重,不再像一个出场水时间的工具人,关于主角的设定与分配,《阿兹卡班的囚徒》划分的比较合理,哈利、罗恩、赫敏从开始到结束,每个人都有一条完整的主线且相互交织,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电影一样,他们长大了,电影也成熟了,这是哈利波特系列能够长青的原因之一,没有飘,不糊弄反而以更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如果系列电影都这样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烂尾了。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开始,儿童文学的帽子被丢掉了,转向了青春文学。
哈利、罗恩、赫敏逐步长大,成长的烦恼伴随而来,爱情的萌发,友情的考验,三观的形成,生离死别的到来,以及人生的抉择都在第四部中出现,以往无忧无虑的冒险不在,世间的险恶即将一一上演。
JK罗琳也不拘泥于写只给小孩子看的文学,往成人向靠拢了许多。
哪怕故事都发生在霍格沃兹,依然让人感到心惊胆战,因为看似三强争霸赛的背后蕴藏着伏地魔回归的巨大阴谋,邓布利多们表面上掌控着一切,其实都是伏地魔的棋子。
黑暗之王在暗处布下天罗地网,让其他人按计划一步步跳进来。而哈利波特之所以能从他手中逃脱是因为他的心性坚定,不然得挨一记阿瓦达索命,铺垫了四部之久,那个不能说的名字终于显露真身,正邪之战一触即发,故事幼稚之说也会一扫而光。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因为宁静所以无聊,因为无聊所以看起来很艰难。
故事上平淡如水,依然铺垫伏地魔,渲染了那么久,最后只是跟邓布利多来了一场短暂的魔法对轰显然不过瘾,导致这种叙事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
大部分剧情都在进行乏味的魔法部与霍格沃茨的敌对,可方式十分老套,还是传统片面的刻板化反派,以权力欺压一切,而后学生起义反抗,老师看不过去。
但他们尝试多次仍旧无济于事,魔法部牢牢掌握着主动权,为了让矛盾化解,干脆让魔法部看到伏地魔,然后真相大白,哈利波特们再一次赢得了胜利,千篇一律的套路宛如狼来了。
不过,对于哈利波特的成长来说,《凤凰社》又是至关重要的。
剖析了他的内心世界,清除了伏地魔对他脆弱心灵的吞噬,使他成为了表里如一的强大巫师,也为后面展开的终极一战埋下了伏笔。
但这也导致其他角色皆成了陪衬,小天狼星刀的太生硬,群戏不好看了,整体便逊色不少。
前五部虽也有悲情部分,但都是一笔带过,不做大篇幅描述,但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刀成了彻头彻尾的主题。
邓布利多一出场就注定了死亡的宿命,为了哈利·波特,为了霍格沃兹,他选择了一条通往天堂的路,保护了马尔福的灵魂,让斯内普杀了自己。
同时片名中的混血王子也揭晓,他就是斯内普,这个投靠伏地魔的魔法天才。
但他在哈利波特追过来欲处之而后快时很自然的留住了哈利波特的性命,可见斯内普的身份不止一重,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斯内普确实不是恶魔,尽管年轻时当了食死徒,但年长后一直带着面具保护着霍格沃兹,而他的命运也终究迎来死亡,对他来说或许是解脱,卸下伪装,做回自己,成就悲壮。
除了这两大刀之外,《混血王子》的其他剧情则是定调与补充。
罗恩和赫敏这一对互倾心事,终在一起,哈利波特遇见了一些女孩,最后跟金妮成为眷属,与罗恩亲上加亲。
霍拉斯教授的记忆解释了伏地魔为何人死神不灭,因为他把自己的灵魂储存到了魂器当中,这也引出了下一部的故事,终极一战即将上演。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开篇就定下了悲情的基调。
赫敏消除了父母的记忆,她的照片一点点消失,哈利波特的姨父姨母心事重重、白发苍苍,再加黑色的色调,肃杀的气质扑面而来。
果然,等人物一进场,死亡随之而来,一个接一个的谢幕,直至哈利、罗恩、赫敏三人组踏上逃亡与寻找魂器之路,故事才步入正题。
与伏地魔对抗考验的不仅仅是魔法高低,更是心境的历练,伏地魔的精神攻击对心理是一次毁天灭地的摧毁。
在危机时刻,每个人都接近崩溃的边缘,外力稍微一推立刻土崩瓦解,三人组每人都经历了这么一遭,背叛、怨恨、回归、成长,等他们不再轻易被影响才有了与伏地魔正面交战的能力,让魔法世界和麻瓜世界重回当初。
只是灰暗的影像,繁多的人物,静谧的剧情,长时间的沉默不语,没看过原著有些情节甚至都很难理解,这让影片有些沉闷无趣,三个人走了一整集,最后告诉你精彩在下一集,大型预告片的设定还是叫人难掩失望。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是真·完结篇,所有的人物故事全都尘埃落定。
邓布利多和斯内普以身入局协助哈利波特打败伏地魔,一个无私且伟大,一个隐秘且忠诚,双方都有必须要做这件事的理由。
但斯内普更显悲情,从第一部被误会,但最后一部的双面间谍依然被埋怨,直至真相揭晓,人们才知道他背负了多少,对莉莉的爱埋在心底,对哈利默默守护,对霍格沃茨拼死保护,他是一个纯良的人,奈何遇到了黑暗的世界。
故事上,魂器全都被销毁,伏地魔彻底身死,每个正面角色都有了成长弧度。
伏地魔不是败给了哈利波特,而是败给了正义、善良,他的选择让他的周遭只能靠武力控制,一旦失势立马土崩瓦解,不像哈利这边,即便是弱势方依然可以靠着爱与心中的一团火凝聚在一起。
从这方面看,伏地魔也是个苦命人,从小在孤儿院,之后到了霍格沃茨又被孤立,出了学校还是孑然一身,最后四分五裂还被骗了,到死都不瞑目,一辈子不知道爱是什么滋味。
不管怎么看,哈利波特所缔造的魔法世界还是给青春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有人正在年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