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调解书都出来了,我前夫还是不让我探望儿子,我该怎么办啊?你们能不能把我儿子重新判给我,我可以申请你们法院强制执行吗?”当事人愤懑不平的语气中夹杂着哽咽。“您别急,您的这个情况我们也正在跟孩子的父亲和奶奶沟通,我们会尽快让您见到孩子的,请您相信我们,再给我们一点时间。”安抚好来电人的情绪后,案件承办法官蔺法官回想起案件调解的过程,不禁唏嘘。
纠纷缘起:
分别分离难舍家庭牵绊
小李和小王曾是一对90后夫妻,2016年两人在媒人的介绍下认识。小李觉得小王外貌姣好,温柔可爱,对其一见钟情。小王在与小李相处的过程中,认为小李虽然学历不高,但对自己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心想如果作为结婚对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情愫渐生,在2017年领证结婚。婚后一年两人相处和睦,并生育一子小A(化名)。时光荏苒,两人婚后因为性格差异、家庭工作等原因经常发生摩擦,平淡生活的柴米油盐让本就薄弱的婚姻关系走向破裂,2022年两人开始分居。2024年6月,小李向平潭法院起诉请求离婚,认为自己与小王之间的爱情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彼此都应该卸下婚姻的枷锁开始新的生活,但小A是自己的儿子,必须跟在自己身边长大。
收到案件后,蔺法官多次约谈双方当事人,发现两人对离婚的意愿都很强烈,且双方对婚后共同财产并不存在争议,在征询双方意见后,蔺法官组织原被告进行调解。
调解过程中,小李提出小A应由自己抚养更为妥当,小王不舍孩子离开自己,但考虑到儿子跟着爸爸有奶奶帮忙照顾生活起居,而且小李的工作收入也比自己高,能够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在几番挣扎下,含泪同意小A由小李抚养,但要求保留自己每周看望孩子的权利。在法官的调解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双方自愿离婚,小李在不影响小A正常学习生活的情况下,可以每月接走小A共同生活两天。
破冰之旅:
暖执暖行寻求重点突破
案了事未了,调解书送达后的一个月,小王打来了电话:“法官,孩子爸爸不让我去接走儿子,总是各种理由推脱,我已经一个多月没见到儿子了,我该怎么办啊?”了解清楚情况后,法官当即联系小李,小李表示自己只是最近工作忙,并没有拒绝孩子与母亲见面的意思,等空闲了会安排探望的。但事实并非小李所述,小李的拖延之词一直没有得到兑现,之后甚至拒绝接听电话,所以才有了开篇的情形。
基于这案件其中的曲折,蔺法官找到了驻海坛法庭执行团队的吴法官,两位法官围绕这一“已结案”的婚姻家事案件讨论了起来。
“现在女方强烈要求强制执行,如果进入执行程序,探望权这一问题可能还是无法解决,而且有可能激化双方的矛盾。”吴法官从执行角度进行了分析。
“没错,孩子还小,强制执行会加深小王和小李之间的怨恨情绪,也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我也不建议进入执行。”蔺法官一想到小A这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要面临二次伤害,还是心有不忍。
最后,两位法官打算亲自去小李家走一趟,从孩子奶奶开始突破。
情法交融:
用心用情巧系亲子纽带
在提前了解到孩子上学不在家后,吴法官和蔺法官同小李和孩子奶奶见了面。原来,小李认为小A从内心还是更偏爱妈妈,如果允许小A和母亲见面,小A可能会要求要跟妈妈一起生活,到时候家庭矛盾更加激烈,也会影响小A的学习。了解清楚原委后,吴法官与孩子的奶奶单独进行了谈话,告知她如果小王申请了强制执行,届时法院将对小李采取强制措施,限制高消费甚至还要拘留、列入失信名单等,对小李工作也会造成影响,对孩子的身心也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同一时间,蔺法官也对小李释法说理:“你这种行为是剥夺小王作为一个母亲的探望权,你有顾虑可以直接跟小王提出来,我相信她也能理解,但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会不断激化矛盾。”一番劝说下,小李终于放下心防,同意小王探望。
经过双方诉求的重新交换,孩子爸爸和孩子妈妈终于重新坐到了一起,双方约定由孩子每个月第二个和第四个周末任选两天与妈妈共同生活,尊重孩子的意愿,在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生活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妈妈探望孩子。小王在当天下午如愿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这起案件也真正告一段落。
这起案件的成功化解是平潭法院探索“法庭+执行”办案模式以来的一个小小缩影,通过该模式,已经成功化解了多起涉婚姻家事、侵权责任纠纷、合同纠纷等类型的案件。将执行融入法庭,让法庭审理充分考虑执行可能性,把纠纷尽可能化解在诉前、执前。让法庭参与执行,为执行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式,促进执行工作更加公平公正、高效开展。平潭法院“法庭+执行”模式真正实现了“审判”与“执行”的双赢,为优化司法流程,提升司法效率和效果,更好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了新的智慧。
供稿:吴 健
编辑:王梦露
审核:郭剑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