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统,貌似是东吴类人群星中最老实的那个?

没有烧活人(程普),没有把得罪自己的厨子当成箭靶射死(甘宁),没有搞军队经商还对发财的手下人下手(潘璋),可能这就叫在错误的地方越努力,死的越快的?

逍遥津之战是215年8月,凌统217年就死了

根据记载,凌统身受重伤,潜水渡河逃走,你想想这得是多严重的伤口感染,也就只能吊住命而已。

两年后突然暴死,很显然说明他的伤压根就没好。

不光凌统,甘宁也是逍遥津之战后就没了踪迹。

根据《建康实录》记载,甘宁死于215年冬,属于是前脚结束战斗回来,后脚就死了。

孙权最后逃跑时,身边是吕蒙、蒋钦、甘宁、凌统四人和各自的亲兵。

吕蒙、蒋钦两人只记载了奋勇战斗,应该是打了一阵就被冲散脱队了。

甘宁凌统则是一直护着孙权,凌统被特别提到受了很重的伤+很晚才归队,甘宁虽然没有特别提及,但伤应该也不能轻。

加上甘宁年纪比较大,他二十多岁开始从良任官,194年已经做到蜀郡丞,则生年应该不会晚于165年,215年已经至少50岁了,所以一回去就因伤病去世也是合理的。

凌统则是靠着20来岁的身体多扛了两年。

在不问状况的情况下,劝你大度一点的人,这种人你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凌统的杀父仇人就在眼前,然后一群人劝他大度一点,这时候我要是凌统,我就直接带着本部人马和大乔小乔,直接往北投曹操。

然后再让使者出使东吴,劝孙权大度一点。

建安二十年逍遥津之战,建安二十二年凌统就挂了。我这里补充一点上面我看也没人说的。

贝蒙斯坦网友说凌统老实人,这没错。这我也不说了,我这里说凌统和孙权。

我看很多网友认为逍遥津凌统拼光自己的三百部曲,就认为凌统为孙权立下如此大功,诸如此类。还是太年轻。

对比另外一个历史上的小角色就知道领导到底心中怎么看待的。当然,我估计很多人对比完了之后,都会心凉。心凉就对了,别总被领导的表演迷惑忽悠。

哪个小角色呢?

谷利,孙权的身边人。

江表传曰: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见彻,丈馀无版。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于后著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权既得免,即拜利都亭侯。谷利者,本左右给使也,以谨直为亲近监,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权爱信之。

谷利是如凌统陈武甘宁等人阵前冒死厮杀了?没有的。就是一直跟着十万跑路的。

没有凌统、陈武等人为十万冒死断后,十万和谷利哪能跑到桥边?

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

从旁人的视角来看,明显是凌统功劳更大啊,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

但事后筹功呢?

看看十万对谷利:权既得免,即拜利都亭侯。

对凌统呢?

拜偏将军,倍给本兵。

封侯了吗?

拜偏将军还是因为原本领偏将军的人挂了,嗯,是陈武。

(陈武)累有功劳,进位偏将军。建安二十年,从击合肥,奋命战死。

所以,这就是社会,这就是领导,这就是人性。在外拼搏再厉害,也比不了身边人表现一把。

凌统是死了很多年之后,十万才因凌统之功拜他儿子凌烈亭侯的。

(凌统儿子凌烈)及八九岁,令葛光教之读书,十日一令乘马,追录统功,封烈亭侯,还其故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没有可能,在凌统传,这段后面还有一大段?

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命敕属城,凡统所求,皆先给后闻。统素爱士,士亦慕焉。得精兵万馀人,过本县,步入寺门,见长吏怀三版,恭敬尽礼,亲旧故人,恩意益隆。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二】十九。权闻之,拊床起坐,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使张承为作铭诔。

凌统卒于217年,合肥之战发生于215年,这两年孙吴的战事,只有大约216年下半年到217年上半年的曹操征濡须和丹阳一带的山越之乱。

凌统的记录显然是在平山越(他的本县余杭县临近丹阳叛乱地区)期间病卒了。

至于凌统部曲问题。简单说,孙吴世袭领兵制度本就不存在,只是错误的学术研究成果,而在网络兴起与士族成为营销号版本t0中,这个错误又不断以讹传讹,不断被妖魔化。
至于鼓吹所谓百战老兵,亲近≠老兵≠百战老兵≠战斗力强亲近≠全部部曲。——凌操和凌统啥年表就让你们觉得他俩能带出百战老兵了?

就着济公的谷利封侯问题也说一下,

所以,这就是社会,这就是领导,这就是人性。在外拼搏再厉害,也比不了身边人表现一把。

权既得免,即拜利都亭侯。——《江表传》

就跟黄权和魏延的镇北将军册封时间一样,这个只笼统记录而已。

除了孙权的堂哥和野爹在建安初由曹操封侯,孙权在当大汉南昌侯之前,都是用奉邑制度代替封爵制,甚至在他称王前夕,吕范封侯,依然得到奉邑。给凌统贴一个“牛马老实人”的标签,这在“资本”“体制”等一系列社会社会热点的加持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先声夺人,在无形中引起打工人观众的自我投射。

紧接着,“侮辱烈士”字眼又进一步调动了读者情绪。

于是,一个并不典型的“美强惨”人设就初步树立起来了。

  • 同样的事件,吕蒙也把同僚砍死了,人家怎么操作的?杀完同僚后就跑路。然后托关系说情。说完情就直接被孙策引为左右了。

两次事件,作者都没有引用原文,现在我们来看一下:

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这件事的情况是,吕蒙十五六岁加入姐夫邓当的军队,然后被邓当的军吏嘲笑,于是他给人弄死,躲到了同乡家里,后来找校尉自首。

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嘲笑吕蒙的这个人大概率是邓当的熟人,而且也认识吕蒙,在日常言语中过火让弄死了。这里确实是吕蒙激情杀人。

再看凌统:

后从击山贼,权破保屯先还,馀麻屯万人,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克日当攻。先期,统与督陈勤会饮酒,勤刚勇任气,因督祭酒,陵轹一坐,举罚不以其道。统疾其侮慢,面折不为用。勤怒詈统,及其父操,统流涕不答,众因罢出。勤乘酒凶悖,又于道路辱统。统不忍,引刀斫勤,数日乃死。及当攻屯,统曰:"非死无以谢罪。"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还,自拘于军正。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

凌统这事就很明确了:战时,凌统因为私愤,把督将砍成重伤不治身亡了,还差点耽误军事行动。

而且在陈勤重伤——陈勤死亡——总攻,这三件事的两个短暂时间间隔中,没人找凌统麻烦。

吕蒙跑,是因为他的后台不一定有用;而凌统不跑,一是陈勤侮辱凌操,凌统砍他是因为孝,二是因为他的后台是真硬啊。

就好比卢俊义,李固举报他提反诗后,梁中书收了金条就要弄死他,当时就连负责行刑的刽子手都知道卢俊义冤枉;但当梁山泊出兵救他,坐实他要反后,梁中书反而不敢杀卢俊义了。

于情,吕蒙的行径要比凌统恶劣得多;

但于理,问题更严重的反而是凌统。

与甘宁事

  • 甘宁来投,这是凌统杀父仇人。孙权不让报仇,凌统找机会要杀甘宁。结果,吕蒙站出来和稀泥,劝凌统大度。嗯,凌统信了。

直接上原文吧:

凌统怨宁杀其父操,宁常备统,不与相见。权亦命统不得雠之。尝于吕蒙舍会,酒酣,统乃以刀舞。宁起曰:"宁能双戟舞。"蒙曰:"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后权知统意,因令宁将兵,遂徙屯于半州。

其实从这两件事就能看出来,凌统的武人习气自始至终很严重。

  • 后来,甘宁和吕蒙多有摩擦,吕蒙包庇甘宁的仆人,甘宁走吕蒙母亲的关系把这仆人要回来。还答应吕蒙不杀这个仆人,回营后就把这个仆人给宰了。于是,吕蒙连夜起兵要火拼甘宁,杀掉甘宁。这就很难绷,人家凌统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你横扒拉竖挡的不让,劝人家大度。现在自己被甘宁耍了一波,就要干死甘宁了??凌统知道这件事会怎么想?郭德纲都要路见不平的好吧。

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临当与升堂,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敕船人更增舸缆,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宁涕泣歔欷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其实就是吕蒙被耍了之后破防急眼,干事没过脑子,过了听妈话,反应过来了。

厨下儿之死,损害的是吕蒙“信”的德行。然而,于公,确实不能为此耽误大事;于私,吕母求情,有“孝”制约,他和甘宁又是好友,有“义”制约——甘宁不要脸,但吕蒙确实不能跟他一样不要脸。故而,吕蒙的天平只能滑向甘宁。

而且,厨下儿属于甘宁的财产,当甘宁来要人时,吕蒙出于情面和对朋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