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一战爆发110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和平与友谊来之不易,愈显珍稀。近日,"战地黄花袅余香:一战华工纪念及考古展"亮相上海大学博物馆一层临展厅。
此次展览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和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联合承办,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档案馆共同支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历史背景,全面展现30余万远赴欧洲战场的华工为战争胜利、世界和平以及中华民族现代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彼时中国刚结束封建王朝的统治,欲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提升国家形象和地位。在这场战争中,30余万中国劳工应征赴欧,进入一战战场,为协约国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展览以孙干的个人经历为叙事主线,通过"小人物"的视角串联"大历史",运用共计86件(套)实物及文献资料等展品和多媒体技术,重现百年前的历史风云,探索华工在战火硝烟中的生命轨迹与文化印记。
展览分为"万里赴戎机""战场血痕尽,壮士犹未歇""战地黄花分外香""开眼看世界""歌未竟 东方白""人散曲未终"等六个部分,追溯华工从招募、启程到战地工作的全过程。展示了旅欧先进知识分子与华工对先进思想的吸收与传播,以及这段历史如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启蒙与觉醒。此外,展览还首次公开上海大学考古团队在比利时弗兰德斯一战华工营遗址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上海大学与山东文博单位、威海文博机构的合作由来已久,期待本次展览的举办,能够将上海大学与威海文博机构的合作推向新的高度。充分挖掘和研究一战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以及一战华工的历史内涵,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把握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发展当今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希望透过一战华工的故事,能令观众看到跨越时间与地域的希望之光,铭记历史教训,肩负起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责任。
比利时历史学家多米尼克·邓多文博士通过视频表达了对本次展览开幕的祝贺。他认为华工这个主题在西方和中国都值得更多的关注。在他看来,中国派遣华工而非军队赴欧协助协约国参战是一项正当的事业,这代表了大多数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本性。最重要的是,没有一战期间在欧洲的华工,就没有五四运动。华工们修筑了基石,三十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建立在这些基石上。
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馆长邵毅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此次合作是增进馆际交流,加强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与高校联合共建的重要举措。威海市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文物的保护与研究,秉持"人才立馆、藏品丰馆、服务强馆"的工作方针,遵循历史与艺术并重,展览与社教并举的发展理念。本次与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合作,有助于更好发挥文物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此次展览旨在同步探寻一战华工的历史印记,展现一战华工对于欧洲与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以此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对华工的缅怀,对和平的守护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持续至2025年3月15日。
作者:范昕
文:范昕 图:展览现场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