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剧是“老戏新排”,而不是“老戏复排”。
“长江边,望北方,春光明媚。似见那,沙洲旁,耸立千桅杆。解放军,即将飞舟渡江来,到那时,湖光山色分外美。盼解放、迎解放,黎明前的战斗更艰难……”沪剧经典《金绣娘》28日在北京梅兰芳剧院开唱。
《金绣娘》是根据吴斌同名小说改编的沪剧现代戏,此次进京演出由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倾情打造。不同于以往的版本,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在传承沪剧经典元素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
早在1977年,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原上海沪剧院)创排第一版《金绣娘》时,就曾怀揣来北京演出的梦想,当时正值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团长沈慧琴的恩师诸惠琴老师饰演金绣娘一角,但当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此次新东苑沪剧团与上海沪剧院联手复排《金绣娘》进京演出,不仅弥补了当年《金绣娘》未能赴京上演的遗憾,也完成了诸惠琴老师生前未达成的艺术心愿。
此版《金绣娘》中,沈慧琴饰演的金绣娘是全剧的灵魂人物。一开场,沈慧琴就把观众吸引到渡江战役开始之际、百姓期盼解放军到来的迫切心愿上。她饱含深情的唱段,伴随她昂首期盼的身形,引发观众的无限遐想。
沈刚是此版复排的导演,他谈到排演初心时特别感慨:他的父亲沈仁伟在1977年和诸惠琴搭档,出演伪保长,戏上是对手,台下姐弟相称。当时11岁的沈刚看的首部完整大戏就是《金绣娘》,由此对戏剧一往情深。他认为该剧是“老戏新排”,而不是“老戏复排”。此版做了扩容,从时长一个半小时增加到两个小时,中型戏变成了大型戏。同时,他注重强化主题立意,层层递进地描述了渡江战役和江防图的关系,坚持用强剧情推动紧张度。
“原剧依照沪剧传统打造,线性叙述和情感表达立足于故事本身,虽生动感人,但从当代审美来看缺乏对时代性的关照和对时代命题的开掘和升华。所以在新版《金绣娘》中将‘渡江战役’这一宏大历史事件由背景转为台前”,导演沈刚表示,通过多媒体用真实的影像梳理出“渡江战役”的倒计时,并与剧中每一场推进的时间点有机结合,改变了原有的讲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本身的紧迫感、紧张度和戏剧张力,更是把“军民鱼水情”的主题提升到“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既然改变了原有的讲述方式,那么此版《金绣娘》在舞台空间表达上也有所改变。全剧的主要道具“红梅绣品”既是烈士的遗物,也是联络暗号,更是代表女主金绣娘身份特征的符号,由此一幅幅带有苏绣风格的江南景色通过多媒体和灯光的有机融合在舞台上呈现出来,在视觉上呈现与过往沪剧舞台截然不同的构图、色彩和光影的感官体验。
观众还惊喜地发现,此版《金绣娘》将纯民乐伴奏改成了西洋乐和民乐结合,矛盾冲突和场面气氛更有冲击力。在舞美灯光运用上,借助了大屏切换场景,软硬景迁场干净利落,现代审美的意境表达比较充分,声光电得以有机结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