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虽出身农民家庭,但他酷爱诗书、饱读典藏,在他身上,有许多品质值得我们这些后人学习。纵观毛泽东伟大而辉煌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他在年轻时,就已才华斐然、志向远大。
那么,是谁先发现毛主席的卓越才华与伟大志向?换句话说,毛主席的“伯乐”到底是谁?是谁早就预见了毛主席“必成大器”?
说起毛主席的伯乐,那我们就要从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开始找,毕竟年少时接受的思想,是可以影响一生的。通过仔细研究毛主席的生平,我们也确定了这一事实,毛主席的伯乐确实大多都是他年轻时的恩师或好友,那么他们究竟是谁呢?
毛主席的伯乐主要有4位,就是柳潜先生、符定一先生、杨昌济先生以及柳亚子先生。接下来,我就和各位仔细说道说道,这些“伯乐”们与毛主席的相识与相知!
图|伟大领袖毛主席
柳潜:“精理名言,古未曾有。”
1878年,湖南省湘阴县三塘乡的一个小村庄中,一位婴孩呱呱坠地,他就是柳潜,他是清朝末年的一名秀才。柳潜热爱诗书、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志在官场,可当他真正进入官场后,发现官场十分黑暗,因此放弃了自己在仕途上的抱负,转身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柳潜任教的学校就是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后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他担任的职位是国文教师,毛泽东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1912年的春天,湖南省长沙市省立第一中学门口,出现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他挑着行李担子,身长五尺,身体健硕,一双眼睛熠熠发光,抬手间尽显稳重气质,穿着一身短半截的粗布长衫和一双圆口的粗布鞋子。
这就是年轻时的毛泽东,当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而初遇的这一幕,也让青年毛泽东在柳潜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青年毛泽东
那么毛泽东呢?他对这位柳潜老师有何看法?他当然也十分喜爱这位国文老师。柳潜学识斐然,讲起知识来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教起课来也是十分有趣,无半分无聊。
在柳潜的悉心教导下,青年毛泽东的文采有了显著的提升,而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写作魁首的宝座,在毛泽东就读期间,也一直是他的囊中之物。在编写的文章中,最为精彩的一篇就是,他在柳潜指导下完成的《商鞅徙木立信论》。
这篇文章大致讲述的是青年毛泽东对国家、法令、百姓三者之间关系的认知。毛泽东此时的思维还在受着梁启超等人开启民智、塑造新民等思想的影响,他认为若要救国,政府就得要取信于民,开发民智,且必须要依法治国。
柳潜饱读诗书,浏览过的好文章没有一万,也有一千,但他却对这篇由毛泽东写出的文章赞叹不已,甚至写下了一大段批注。各位可以仔细想想,一篇仅有400多字的文章,却有着多达141字的批注,在批注中柳潜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喜爱。
图|《商鞅徙木立信论》手稿
如其中的这句“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精理名言,古未曾有”;再如此句,“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都表达了柳潜对由青年毛泽东编写的《商鞅徙木立信论》的喜爱之情。
在青年懵懂时期,就被有大智慧的人如此赞扬与厚爱,对毛泽东来说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柳潜算是毛泽东的伯乐。
符定一:“无间师生”
1912年,符定一在湖南省长沙市创办了省公立高等中学。此时的毛泽东,不满投考的几所学校里,他们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宗旨,自动退学并报考了这所学校。也就是在这里,他们的师生缘也正式开始了。
在当时,入学前是要进行招生考试的,考试通过了才能进入该校读书学习。而当年,符定一给出的考题就是《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为重》。这篇文章,属于探讨治国方针的文章,不仅对于当时,对于现在来说,这也是一个较难的考题了,可毛泽东却交出了一篇令符定一无比赞叹的答卷。
符定一是一位非常严格的人,他当时对一位19岁的青年,可以写出如此纵横捭阖、气势恢宏的文章表示疑问,他担心这是一位“关系生”。符定一对“关系生”一向无法容忍,他当即决定去见一见这位年轻人,并对他再进行一场复试。
图|符定一
他从各种角度、各种方面来询问这位看起来不太像当世之才的年轻人,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位看起来一般的年轻人,却用着从容且稳重的语气,几近完美地回答了他的问题。这时,他终于打消了青年毛泽东是“关系生”的疑虑。
之后,他又以另一试题让毛泽东当场作答。果然,这位年轻人又给出了一篇令他赞叹不已的答卷。符定一的爱才之心起了!接下来,在毛泽东就读的日子里,符定一将他的所知所学悉数教给了毛泽东。
符校长是非常看重毛泽东的,自然也看出了他十分在意国家人民方面的事,因此,他将自己批注过的《御批通鉴辑览》送给了毛泽东,以帮助他寻找能解决当时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的方法。
可聚散终有时,符定一于1913年被选为了国会众议院议员,他不得不定居北京。因此,他与毛泽东也有了数年的分离。但在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了北京,并在其岳父杨昌济的引荐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之后,毛泽东经常来符定一家中做客,他们或畅谈古今,或研习经典,或探讨时事,总是能聊得热火朝天。他们两人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毛泽东在图书馆任职期间,工资只有8块大洋,日子过得很拮据。当符定一夫人听闻此事,决定每月补助毛泽东5块大洋。
图|赵恒惕
此外,符定一还对毛泽东有救命之恩。
1925年,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当时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对几年前毛泽东在长沙领导工人集体罢工一事,还心有余悸,因此下令抓捕毛泽东。
此时,正巧回湖南老家探亲的符定一知晓了这件事。他当即运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以及人脉,不停奔走,并表明自己与毛泽东的师生关系,且说毛泽东是一个可造之材,他会为国家的未来做出贡献,请求他们千万不要将好苗子扼杀,甚至以死相逼。
经过符定一的不懈努力,他终于说动了赵恒惕。但符定一还是不放心,他连夜修书给毛泽东,让他离开湖南。直到毛泽东到了广州,他才放了心,而毛泽东这一离去就是20多年。
1943年,符定一终于忍受不了窗外飘着的日本国旗,他携家人去了湖南,重新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但某一天,当他正摊开纸张准备给毛泽东修书一封时,国民党警务人员却破门而入,以他与毛泽东的亲密关系为由,逮捕了他。
狱中的符定一在被逼问与毛泽东的关系时,只给出了四个大字即“无间师生”。之后,经过党组织与亲友的努力,终于将符定一从狱中救出。
图|符定一和毛泽东
1946年,已是中年的毛主席邀请符定一来延安共商国是。在此期间,他们同吃同住,好好叙了个旧。之后,回到北平的符定一,开始联络文化界、教育界人士,开展各种演讲,揭露国民党、蒋介石的真实面目,而他也不出意外地被特务盯上了。
1947年的一天夜里,几个特务闯进了符定一的家,将其带到了监狱,幸而当时符定一的女儿及时联系了叶剑英同志,一番操作之下,这才使符定一逃过一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邀请符定一担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但符定一拒绝了。
符定一说:“你不必因为我和你的师生情谊而给我职位,我年岁已高,虽近况不佳,但你实在不必这样做。”
毛主席回道:“这当然不是因为你我的情谊,而是因为你是最适合的人选。”
符定一说:“这份工作不就是要‘文’,‘老’且‘贫’吗?像这样情况的人还有很多,我就不必了,我好好写我的《联绵字典》就可以了。”
可此时毛主席笑着说:“当然不止,这份工作还需要‘德’,‘才’,‘望’才行,因此这个职务非您莫属啊!”说到这,符定一终于点头答应。
符定一与毛主席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一直存在着,他们这种若还算不得伯乐识千里马,那还有哪种情况才算是呢?
杨昌济:“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不知各位对毛主席的婚姻生活是否有关注呢?若有关注,那么各位就应该知道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吧!而杨昌济就是杨开慧同志的父亲,也就是毛主席的岳父。杨昌济可不只是毛主席的岳父,他还是毛主席的恩师、伯乐!
图|杨昌济
杨昌济曾赴日留学,后又留学英伦。归国后,他看着满目疮痍的祖国,饱受压迫与剥削的人民,决心不再以仕途为己愿,并写下了诗句“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转身扎进了教书育人的岗位,而他与毛主席的相识也起源于学校。
1914年,杨昌济在湖南高师讲学,上半年讲述修身与教育学两门,而下半年就只教授修身课。在他授课的过程中,他认识了毛泽东。毛泽东在校期间,认真刻苦,日日泡在图书馆中吸取知识,在杨昌济下课时,也围在其身边询问各种学术问题。
哪有老师不喜欢爱学习的学生呢?杨昌济也不例外。毛泽东身上坚毅的品格以及不屈的精神,让杨昌济眼前一亮,赞叹不已!若不是因杨昌济的鼎力支持,毛泽东可能都被取消学籍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杨昌济授课一年后,也就是1915年,此时毛泽东以及一些同学,因不满当时学校校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带头开展了驱逐校长张干的活动。
图|毛泽东
若不是杨昌济与徐特立等教员,以辞去教师职位相逼,毛泽东的学籍可能就要被取消了。可以说,毛泽东的人生道路极受杨昌济的影响。其实不只是人生道路,毛泽东的一些生活习惯也受到了杨昌济的指导。
例如毛泽东喜欢用冷水洗澡,并且每天有锻炼身体的习惯,就是从杨昌济这儿学去的。杨昌济为毛泽东做过很多事情,远不止这上面提到的教授知识、避免毛泽东被开除学籍这两件事。在此,我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件与各位仔细讲述一下。
第一件事发生在1918年,杨昌济受邀来到了北京大学任教。此时的毛泽东也来到了北京,不过,他来到北京是主持法国留学相关事宜的,但他当时经济来源不多,生活过得捉襟见肘。
杨昌济得知后,就给当时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大钊修书一封,并在信中提及希望能给毛泽东在图书馆半工半读的机会。有了杨昌济的推荐,他的生活总算是过得没有那么拮据了。
图|杨开慧与毛泽东
第二件事就跟妻子杨开慧有关。在北京半工半读期间,毛泽东经常出入杨昌济家中,与其讨论各种时事。就这样,毛泽东认识了杨昌济的掌上明珠杨开慧,两人三观颇合,理想相像,一来二去,两人渐生情愫。
当杨昌济知道这件事情后,也是秉持着同意的态度,并未加以反对。毛泽东也与杨开慧不久后,便确定了恋爱关系,并于1920年结婚。
而第三件事发生在1919年。这一年,杨昌济不慎染上了恶疾,这种恶疾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是很难痊愈出院的。杨昌济在弥留之际,忍着自身的病痛,将毛泽东和蔡和森推荐给了朋友章士钊。
在写给章士钊的信中,他说:“此二子是国内的人才,志向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虽说杨昌济做这件事,有为女儿做打算的考虑,但他也是真心觉得毛泽东是一位人才。
不久之后,杨昌济就离开人世了。期间,毛泽东不辞辛劳在医院照顾杨昌济,陪他走过了生命的最后一程。杨昌济眼光毒辣,早早看出毛泽东以后会发展得很好,并对他寄予了厚望。而毛泽东以后的成就,也证明了杨昌济的识人水平,确实毒辣!
柳亚子:“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
图|柳亚子
柳亚子,字安如,他是清末的一名秀才。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家学渊博,自幼博览群书,可冠以“天才”之名,他的出生地是人才众多的江苏吴江。而他,也是在早期就预见了毛泽东必会大有作为的人之一。
毛泽东与柳亚子相识于1926年。这一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广州召开,当时柳亚子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委,而毛泽东则当选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他们俩都是大诗人,一见面,自然就产生了一种志同道合之士才会有的惺惺相惜之感。
毛泽东的诗大多辞藻优美,大气磅礴,深受柳亚子的喜爱;而柳亚子的诗词感情热烈,气势恢宏,也让毛主席赞叹不已。这两位文采出众的人一见面,怎么能不互相欣赏呢?
早在1929年,柳亚子就认为毛泽东会有大作为。他曾题词写道“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柳亚子在这首诗中将毛泽东与孙中山、列宁放在了一起,他认为毛泽东在未来,是能与孙中山等人并肩的人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柳亚子对毛泽东十分看好,甚至可以说是钦佩的。
图|孙中山
毛泽东经常与柳亚子互赠诗词,其中较为有名的一首便是《七律·赠润之老友》以及《沁园春·雪》。
1945年8月,为了全国的和平,毛泽东前往重庆同蒋介石进行谈判。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一听毛泽东来重庆了,就亲自到毛泽东居住的地方进行拜访,两位久别重逢,相谈甚欢。说到尽兴之时,柳亚子铺纸挥毫,作出一首《七律·赠润之老友》赠与毛泽东。
此诗中的一句“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非常明确地表达了柳亚子对能在重庆再遇毛泽东的欣喜,而另一句“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则表达了柳亚子对毛泽东的钦佩之情。9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来到柳亚子的住处,再次与柳亚子见面。
图|毛泽东(左一)与柳亚子(右一)
见面期间,两人再次互评诗词、讨论学术。此次,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诗一首,毛泽东欣然应允,给出的诗就是后世广为传颂的《沁园春·雪》。这首诗被柳亚子认为可比肩苏东坡与辛弃疾的诗词,甚至在他之后因战争而流亡时,这首诗也被精心包裹,藏在隐秘之处。
柳亚子与毛主席可不只是诗友,他们还是志同道合的战友。1926年5月,柳亚子亲自前往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会上,蒋介石强迫通过了“整理党务案”,这引起了柳亚子、何香凝等一众人的强烈反对。
会后,柳亚子邀约了侯绍裘、朱季恂等人,一起去找蒋介石并责问:“你到底是总理叛徒,还是总理信徒。”之后柳亚子便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1926年9月,柳亚子前往南京参加中山陵的奠基仪式,而他不知道的是,这里早就被“西山会议派”设了埋伏。柳亚子因得到了共产党员的暗中保护才幸免于难。
在柳亚子的心目中,蒋介石是背叛了孙中山的人,因为他觉得蒋介石的行为,已经违背了进步民主的思想,只要一提到蒋介石,他就要借机讥讽一番。
图|蒋介石
柳亚子奉行孙中山先生的进步民主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柳亚子既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也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柳亚子与毛主席之间,可以算是互相欣赏的关系。柳亚子也是为数不多,在毛泽东早期就觉得他是一位有所作为的人。而在毛泽东的革命道路中,柳亚子也从不吝啬给予鼓励与支持。所以毛泽东的伯乐,柳亚子应占一席。他不仅是毛主席的伯乐,还是毛主席的益友。
不知道各位是否发现,这四位毛泽东的伯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从不吝啬给予毛主席鼓励与支持。他们中有的能在毛泽东求学期间,给予他学问上的帮助;有的能给毛泽东带来人生导向上的帮助;有的能给毛泽东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还有的能与毛泽东吟诗作对。
而这些,对于当时的毛主席来说,就如天降甘霖一般。可以说,他们的存在给毛主席的革命道路,扫除了许多壁垒,没有他们,毛主席的革命道路可能会更加艰难。
在各位的人生道路中,有遇见过自己的伯乐吗?你们有好好抓住伯乐吗?如果还没有遇见,那可以多注意身边的人,或许能从他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伯乐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