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2年深秋时节,一次偶然的机会,毛主席久违地离开北京城,坐上飞驰的专列前往黄河沿线进行视察。
毛主席
10月30日清晨,专列开到河南兰封,伴着晨间醉人的微风,踏着泥泞小径,主席一行人在地方干部的指引下缓步行至村庄,不时与沿途的村民们搭话,打听近年来农村的种种变化。
途中主席忽感口干舌燥,便在随行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农舍前讨水,农舍内只有一位老妇人在脱玉米粒子,老妇只当是村干部视察,也就没太在意,递过水碗后继续忙着手头的工作,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主席提出的问题。
直到主席一行人临走道别时,老妇才仔细打量主席的长相,顿时感到心潮澎湃,连忙向主席问好,随后提出一个令众人啼笑皆非的问题,霎时间空气中充满快活的气息。
主席为何选择前往黄河沿线视察?老妇人又提出了什么问题?
毛主席
视察黄河
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年,这三年里,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合作,国民经济得到大幅度恢复。
相比于1949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钢、煤、电力、棉花、粮食等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也就是说,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仅仅花费三年时间,便超越了国民政府统治下最辉煌繁荣的时期。
而这一切,都与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人的正确领导息息相关,他们有的坐镇中南海,有的巡视各地,有的远赴朝鲜战场,将新生的红色中国从群狼环伺的环境下保护下来。
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
虽然远方的朝鲜战事仍需要中央把控战略大方向,三大改造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需要时刻监督改进,一五计划也在沉默中逐渐酝酿成型。
但考虑到毛主席日复一日夙兴夜寐地工作,已然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经过中央政治局讨论后一致决定,给主席休一次大假期,将身体恢复到最佳状态。
起初,政治局领导人们以为,主席会和过去一样调侃几句后摆手拒绝休假,哪知这次主席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欣然接受了假期。
众人还没来得及为主席终于听劝而高兴,主席随即宣布将利用休假时间,沿着黄河进行实地考察。
毛主席
计划一出立刻招致众人的反对,许多同志对此举感到忧心忡忡。
一方面,此次假期本就是希望毛主席能够从繁重的政务中解脱,撇下案牍之劳形。修养身体,主席此举无疑是将工作带进假期中,与初衷相违背。
另一方面,虽然新中国成立已经过去三年,全国大局已定,可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却并不死心,始终叫嚣着“反攻大陆”。
当初解放战争中不少国民党余孽尚潜伏在全国各地,有的落草为寇,有的隐于市井,在黑暗中谋划反革命行动,企图颠覆政权,就连作为一国心脏的北京城,都残存着少许未被揪出的国民党特务,这无疑是毛主席出行的重大安全隐患。
镇反运动
但是,比起个人安危,主席更关心的却是黄河治理问题以及生活在黄河两岸的无数百姓。
自古以来,黄河便有中华民族“母亲河”之称,将中原一带塑造成千里沃土,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
可黄河也是一柄双刃剑,自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时起,黄河便在中原反复蹂躏拉锯,每次泛滥都将造成千里缟素,民不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将黄河流域的百姓从黄河泛滥的天灾中解救出来,治理黄河成为政府当务之急,也是主席时时刻刻挂念之事。
因此,对主席来说,此次出行乃是势在必行,就算是八匹马都拉不回来,政治局的诸位见无法阻拦,便只好在做足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同意了主席此次出行。
毛主席
10月25日,浓稠如墨的夜色中,主席一行人秘密来到火车站,坐上等候已久的专列,凝视着淡紫色天空点缀的一颗颗忽明忽暗的星辰,主席的思绪摆脱肉体的束缚,率先飘到黄河沿岸,任其自由驰骋。
淮海旧事与河南水患
依据事先拟定好的视察计划,主席一行人乘坐专列率先来到山东首府济南,并打算一路溯源而上。
列车沿着轨道徐徐前进,地平线上逐渐勾勒出济南城的轮廓,而此时的毛主席却一言不发地看着窗外滚滚向东的黄河水,紧蹙的眉头似乎在打量比较着什么。
随后,他出言询问身旁的工作人员,眼前的黄河与远处的济南城谁更高一些。
黄河
工作人员们贴着窗户不断比较后,一致认为黄河似乎比济南城略高,怀着这一疑问,主席刚一下火车,便向济南当地负责接待的干部提出这一问题。
干部如实回答道:“黄河确实要比济南城高出六七米。”
主席闻言忧心忡忡,他站在济南泺口大坝上,看着脚下气势磅礴的黄河叮嘱道:“这很危险。你们一定要把这里的大坝修好、修牢固,千万不能出事。”
10月28日,主席一行人离开济南前往徐州,窗外景色不断变化,主席的思绪仿佛随之回到几年前,想起那场“60万对80万”的淮海战役,因其将徐州、蚌埠一带作为主战场,所以也被称为徐蚌会战。
淮海战役
倘若说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的胜负手,令全国解放成为大势所趋,那么淮海战役则彻底宣告国民党大势已去,因为在这场双方精锐尽出、将星如云的大会战中,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证明,谁才是他们真正拥护的对象。
据统计,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总计出动民工543万人,共使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为解放军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这使得解放军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达到惊人的1:9,因此淮海战役也被称作“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晃数年过去,如今共产党人的目标已经从争取斗争胜利,转变为打造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主义国家,带领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对此,主席向徐州地方官员提出许多建设徐州的建议,不仅要防洪防汛,还要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上去,不可顾此失彼。
在徐州短暂逗留后,主席直奔河南,这是全国受黄河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方,也是主席此次出行的重中之重。
其实早在求学时期,毛主席便对河南黄河水患产生深刻的认识。
1918年8月,毛主席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前往北京寻找工作机会,而在前往北京途中,主席与他的同学们路过河南,恰逢黄河水患,他们便被滔天洪水困在许昌足足三天,从此黄河水患之害深深烙印在主席心中。
王化云
来到河南,为了能让主席更为全面地了解如今河南的水患治理,当时河南负责该抗洪事宜的几位高级干部被邀请至出行专列,与主席同行。
其中就包括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据王化云后来回忆,这是他人生中最为激动与光荣的时刻。
1952年10月29日下午,前往省委开会的王化云、河南省政府主席吴芝圃、省委书记张玺、军区司令员陈再道等人被秘密送往火车站,直到上了专列才得知,前来视察的中央首长原来是毛主席。
毛主席
因为兰封正处于黄河沿岸,多年来都是抗洪的前线阵地,受洪灾影响,兰封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王化云等人担心主席在兰封视察,生活方面多有不便,于是提议在开封接待主席。
但实际上,早在来到兰封前,主席就提前了解了兰封的发展情况,一向心系百姓的主席自然不愿意因自己的原因麻烦到人民,于是决定吃住都在专列上解决。
村庄微服与南水北调
10月30日早晨,专列停在兰坝支线,此处正好位于黄泛区,周围的几处村庄都是深受黄河水患荼毒的对象,因此走出车站后,放眼过去都是一片荒芜萧瑟之景,距离最近的村庄还得走上一二里路。
毛主席与王化云
好在这天天公作美,朝阳如利剑般一扫往日阴霾,主席一行人得以施施然朝西北方向的村庄散步而去。
没一会儿,主席等人来到村边,印入眼帘的是一边宽广的打谷场,几个农民早早便前来此地劳作。
农民出身的主席见到这一幕倍感亲切,丝毫没有领导人的架子,直接上前去与一位正在劳作的中年汉子攀谈起来。
还没等主席走到面前,汉子便认出眼前这位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即激动得涨红了脸。
主席笑眯眯地询问道:“今年收成怎么样?生活怎么样?负担怎么样?”
毛主席和人民群众
汉子当即回答道:“今年收成还好,只有豆子收得薄。”
说罢随手在身边抓起一把豆子示意,并发自内心地感叹:“我们的生活比过去一年比一年好,负担也不重。”
主席听后欣慰地点了点头,因为中国的农民数量远远多于工人,而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农民在其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所以无论是土改还是建立农业合作社,其最终目的都是改善农民生活。
聊天没一会儿,村子的百姓们听到风声后便火急火燎地来到村口聚集,在主席身边围成一圈,只为一睹领袖真容,而主席也毫不在意,挨个询问每家每户的情况,好似村长一样给乡亲们开年度总结大会,其乐融融。
毛主席和人民群众
一个孩子还兴奋地指着毛主席说道:“我家里还有他的相片呢!”
谈话结束,主席劝乡亲们各自去忙,一行人继续朝着村子内走去,中途由于主席口渴,王化云便就近带着主席来到一户较为熟悉的人家讨水喝。
故事回到文章开篇那幕,老妇人只管低头干活,并没有认出主席,主席随口询问老妇家中收成,老妇如实答道:“都是盐碱地,庄稼不爱长。”
主席闻言心下一沉面露忧色,将水碗中的水一饮而尽后,他向老妇告别,步履沉重地走出田舍,不自觉叹了口气。
此时老妇才反应过来,赶忙叫住主席,激动地向他问好,主席也微笑着向她挥手致意,紧接着老妇大声询问道:“毛主席呀,您今天没带斯大林来呀?”
毛主席
因为当时在不少人家中,主席与斯大林的画像都是并排挂着的,所以一些不甚了解的百姓误以为毛主席与斯大林经常同框出现。
老妇这一问令在场众人忍俊不禁,一旁的随行人员笑着向老妇解释,主席也只是笑笑便向老妇告别。
离开村庄,主席一行人再度乘上专列,向东坝头驶去,列车上,主席向王化云等人叮嘱,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把盐碱地的经济效益发挥出来,如刚才老妇家中的情况,要重点关注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难题。
来到东坝头后,主席走上宏伟壮阔的大堤,凝视着脚下被浊浪不断冲击的石墙,他问身边的王化云:“像这样的大堤和石头坝你们修了多少?”
王化云
王化云从容答道:“全河修堤1800公里,修坝近5000座。”
随后主席又询问了在大坝上工作的工人与干部们的情况,王化云皆对答如流,并向主席陈述了自己在金沙江上游通天河的考察情况
主席听完报告后沉思片刻提出建议:“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这句话在当时仅仅只是一个连方案都不算的想法,或许连主席自己都没想到,五十年后,这句话成为南水北调计划的基石,北方用水问题也因这一伟大工程得到极大解决。
跟随着专列,主席又先后来到开封、郑州等地,为当地治理黄河及民生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而主席的假期也在游历中接近尾声。
毛主席
回到北京后,毛主席将此次出行的经历整理成报告,并在中央会议上发表,极大推动了黄河治理以及改善沿岸人民生活水平。
此后的岁月里,主席始终心系黄河,只要前往河南视察,都会着重关心黄河问题。
正如主席的那句话:“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
在主席心中,黄河与人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