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我至今看了两遍,点映的时候还担心它是否会叫好不叫座,但如今票房已经破了两亿,我也不必再杞人忧天。
从电影院里出来,我恨不得跟所有的朋友推荐这部电影,因为它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积极。不是那种心灵鸡汤或者喊口号式的积极,而是把日常的细节摊开给你看,告诉你假如生活里没有你想选的答案,那么选择题也不是非做不可。
以防一些还没看过的朋友被我剧透,所以这一篇推文里不讲剧情,只分享一些对于片中细节的感受。
电影里的小叶,有一个堪称灾难级别的童年,她有一个不爱自己的母亲,于是长大后成了讨好型人格。对待情感关系的处理只有通过不停给予,因为在她看来,只有这样,她才能获得爱。但小孩儿告诉她的那句“你的眼睛很大很亮很美,我喜欢你看我,你怎么看我都没事。”是我第一次看就很触动的地方,如果爱是有条件的,那就算不上爱。
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近些年我观察到的很多成年人,由于童年对爱的缺乏,长大后通过各种千奇百怪的方式试图将童年的缺失弥补回来。但被忽略的是,假如洞长在自己心里,别人是无法替你去缝好的。影片到结尾也没说小叶今后会不会继续像从前那样,但至少她看见了另一种爱的方式,远比她这些年来追求的方法要容易的多。这是关于爱的积极。
其次是选择的积极。
我们在长大的过程当中,被太多的“爹”式教育干涉过,似乎因为他比你活得更久,经历更多,他就活得比你通透。但《好东西》里,小孩儿的发言给人太多震撼了,她远比成年人更知道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样。反观那些大人,小孩儿明明不喜欢打拳,但王铁梅的前夫认为学打拳好,(感觉上是因为他只会打拳,因此觉得“我能教你还找外人学什么才艺”)所以没争得任何人的同意,就把拳击设备送到她家。他还看似读了一肚子的女性主义知识,实际上只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很努力而已。
同一件事上,铁梅虽然鼓励小孩儿去学打鼓,但因为小孩儿更喜欢做一个观众,于是她也接受小孩儿自己的选择,支持她成为自己,如同小叶的那句台词:“你怎么打鼓,女孩就怎么打鼓”。
生活里有多少父母,在关于孩子自己做选择这件事上,有无数的压迫瞬间。要么是“苦难式”的教育,还没学,先告诉孩子“你必须好好学,我们以前没有这样的条件”。假设孩子学了才发现不喜欢,明确表达不喜欢后,他们的反应又会是“我都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一点都不知道感恩?”因为家长在心里已经写好了剧本,你就必须按写好的剧本硬演下去。
其实我们多数的人生都是很平凡的,很少有人像那些天才那样,几岁就坚定了这一生的事业方向。试错的过程就是我们在选择的过程,就像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电影,这部看了开头不喜欢,再换一部看就是了。选择的积极之处就在于,不光电影里的角色让孩子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导演也选了一个看上去很疗愈的视角,告诉我们人生可以不用活得那么苦大仇深。
还有一点是我在导演的采访里听到的,她说其实她是在通过电影,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
在这个构建的世界里,虽然也有人在街上随地大小便,但有人会有勇气去直接将其喝止。这个世界也有人用“无法确立一段关系”为由,好为自己不认真对待感情而找到理由开脱。但被蒙骗的对象最终也意识到,爱是给予而不是买卖,她不需要通过低到尘埃里去获得爱。
总之看完《好东西》,心情会特别好,要是你觉得好笑,说明这些问题你也意识到了。你发现此刻原来你不是一个人,有人也为了同样的烦恼而烦恼过,但现在你们可以相视一笑了。
微博 | @高嘉程Russell
小宇宙,喜马拉雅 |小高的岛、高贵FM
公众号 | 送你一程
合作|wechat:snycxzl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