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草书,有一则北宋宰相张商英的轶事,为其添上一抹诙谐色彩。张丞相痴迷草书却技艺欠佳,一日灵感乍现、奋笔疾书后,侄儿抄录时遇疑难笔画询问,他竟也茫然不识,还归咎于侄儿未及时问询,致记忆模糊。
这看似荒诞的情节,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草书那神秘莫测、自由奔放的独特韵味,笔画省略、结构简便,以点画代偏旁,符号化特征显著,笔笔连带呼应,于快捷书写间宣泄情感,不拘一格。
追本溯源,草书发展历程仿若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徐徐铺陈。早期隶草夹杂篆草形体,与隶书相伴而生;汉魏之际,章草崭露头角,波挑鲜明、字字独立,尽显古朴雅正,乃隶书与早期草书融合的精妙结晶;岁月流转,章草持续 “草化”,褪去隶书痕迹,上下字笔势牵连,偏旁部首简化互借,蜕变出潇洒飘逸的今草,魏晋以降盛行不衰;至唐代,今草笔势放纵、连绵环绕,奇变百出,狂草横空出世,将草书的浪漫与激情推向巅峰。
在这草书演进的辉煌进程中,王羲之的《十七帖》傲立潮头,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其得名因卷首 “十七” 二字,看似质朴简单,却蕴含深意,实则是二十九封信札的总汇刻帖,这些信札犹如一扇窗,透过它,可窥探王羲之十余年间心境变迁与书法风格的细腻演变,是研究其生平与书艺发展的珍贵史料,开启了后人走进书圣艺术世界的大门。
《十七帖》诞生于永和三年至升平五年(公元 347 - 361 年),这十四年,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关键期。从早期感悟生活、随心而书,到后期精研技巧、升华表现力,一帖一世界,一笔一心境,完整记录他从优秀书者向 “书圣” 的华丽转身,书法风格日臻成熟稳健,笔法炉火纯青,结体精妙和谐,章法自然灵动,恰似陈酿,越品越觉醇厚。
《十七帖》传世拓本众多,各有千秋,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声名远扬,皆为历代藏家珍视。唐刻 “冯铨本” 完整精良,字口清晰,荣膺 “一级重宝”;《宋拓十七帖》有文征明朱砂释文加持,增色不少。本篇图文便是此本
安思远藏本更具传奇色彩,传承有序,经赵孟頫珍藏、文徵明考订释跋,底蕴深厚,为后世研习提供多元范本,彰显其在书史举足轻重地位。
《十七帖》笔法方圆交融,刚柔并济,将刚健藏于婀娜,遒劲隐于婉媚,动静相宜。触纸瞬间,小心铺毫、果敢行笔,如 “至”“吴”,圆方转换、轻重协奏,转处轻提、折处重按;“离”“奇”“可” 三字,浑圆遒劲,空中作势、笔意贯通;“邛” 字起笔侧锋入纸,灵动飘逸。这般丰富笔法,尽显王羲之高超造诣,立后世草书笔法标杆。
《十七帖》呈 “中正平和” 之态,似端方君子,点画呼应,“不”“悲” 协调,“分”“奇” 点睛;“数”“里” 紧凑中正,“告”“是” 正欹相生,“吾”“画”“远” 婀娜多姿,整体扁势,具章草、隶书遗韵,于平稳中蕴变化,端庄处见精巧。
章法上,《十七帖》作为小草经典,行行明晰,字间偶有牵连,多为意连神续,断而不断,气脉贯通。凭字形大小错落、姿态斜正搭配、笔画粗细变化,营造顾盼生姿、疏密有致之景,迥异于狂草牵连求势,以含蓄内敛、质朴自然之美,诠释草书章法至高境界。
可惜,《十七帖》原墨迹已佚,传世仅刻本,对初学者而言,恰似雾里看花,需如启功先生所言 “透过刀痕见笔痕”,方可领悟真意。然瑕不掩瑜,附译文之便,助学习者跨越障碍,深入墨韵深处。
千年来,它是草书领域 “教科书”,尊为 “书中龙象”,后世技法、变化皆可溯源于此,滋养代代书家,承载深厚文化底蕴,于时光中沉淀永恒价值,激励无数书法追梦者续写草书传奇篇章。
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草书学习者的最佳法帖之一,因其附有译文,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