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百姓心里,有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养儿防老”,觉得把心都掏给孩子了,以后老了孩子也能这么对自己。
可有个山东大哥的故事,听了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他家里就一个儿子,特别聪明,考上了上海的好大学,毕业后还在那儿工作了。
大哥想让儿子回老家,一家人团团圆圆的,但儿子觉得上海机会多,想在那儿发展。
大哥和嫂子没拦着,为了支持儿子,把家里的房子都卖了,还搭上大半辈子积蓄,给儿子在上海买了房,虽然只是个首付,但也是满满的爱啊。
之后,他们的生活就紧巴巴的,每月还得给儿子还房贷。
嫂子退休后也不闲着,找保洁的活干,想多帮儿子一把。儿子结婚后,和老婆商量好自己过小日子,老两口心里有点空,但还是希望孩子们幸福。
他们还担心孙子开销大,又多给了一千块钱。
可嫂子因为劳累得了胃癌,硬是不肯手术,怕给儿子添麻烦,自己扛着病痛,直到不行了才告诉儿子。儿子哭得不行,父亲心里也痛,但也觉得这一辈子值了。
母亲走后,父亲被儿子接到上海,但他心里还是想着家,就在家守了一年。
后来国庆去儿子家,却发现没自己住的地方,只能睡沙发。
晚上亲家看电视到很晚,他睡不着;早上孙子又吵,他只能早起。
饭桌上都是海鲜,他不喜欢吃,看着亲家吃得欢,他心里不是滋味。
家里还有按摩椅、跑步机,都是儿子给亲家买的。
节日里还给岳母买了金手镯,岳父好酒好烟的,可对自己,儿子却没什么表示。
直到看见他眼里闪过的一丝失落,才恍然大悟,连忙说:“爸,我本想买身衣服给您,就是不知道尺码,吃完饭咱去挑。”
逛商场时,他忍不住问了句:“你养家糊口,钱够花不?”儿子笑得灿烂:“爸,您放心吧,我现在年薪都六十万了,能照顾好家。”
这话听着让人欣慰,可转念一想,儿子收入高了,自己却还时常补贴他生活费,这事儿他提都不提,心里头不是滋味。
想到老两口为了给他寄钱,省吃俭用,母亲病了都舍不得用好药,而这边,儿子对岳父母却是大方得很,他心里就像被针扎了一样。
父亲心里难受,但还是没跟儿子说,自己悄悄买了票回家。
这一路上,他想了很多。觉得亲情和付出是无价的,但也得有个平衡,儿子可能有自己的难处,但自己也需要被理解和关心。
有人深感共鸣,理性分析道:“这儿子其实并非全然有错,孝顺岳父岳母,实乃社会伦理之常情,体现了对伴侣家庭的尊重与融入。”
另一位朋友则以亲身经历为例,直言不讳:“我哥便是典型,对自家父母节俭至极,对岳父岳母却慷慨大方!”
这种差异待遇,不禁让人反思,是否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过于强调了对外的责任与礼貌,而忽略了家庭内部的情感交流与平衡?
作为父母,应当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学会独立与担当。
我们亦需为自己规划未来,不仅在物质上积累一定的储备,更要在精神上培养自我满足与独立的能力。
当岁月流转,我们步入晚年,即便子女因生活、工作等原因无法常伴,我们也能拥有足够的资源与心态,去享受一个尊严、舒适的老年生活。
爱自己,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责任。
它教会我们,在无私奉献给家庭的同时,也要为自己预留一片天空。
人生的旅途,最终还是要学会与自己和解,享受每一刻的宁静与美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