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记叙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二十年致力于丝绸之路考古,用探铲在中亚各国发出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考古学科的话语体系。王建新教授团队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该书为陕西省2023年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为2024年全省干部20本读本之一。
海未平, 大学教师,博士,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理事。主要从事跨文化管理、文化比较、文化地理、中亚历史文化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术功底扎实,属学者型作家。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文化艺术报》《美文》《延河》《秦岭》等报刊发表散文百余篇。
后来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继承了这一贸易体系。中世纪之后,北欧的维京人沿着第聂伯河、伏尔加河、顿河等大河而下,开始季节性的抢掠与贸易,将黑海的贸易网延伸至欧洲内陆和里海周边。而威尼斯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控制了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海洋贸易,阿拉伯人的足迹到了印度,还远至东南亚和中国沿海。14世纪以后,大明帝国、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创建全球性的航海商贸。再后来,就是荷兰、法国和英国等航海大国的崛起。
而欧亚大陆的陆路贸易基本上控制在闪米特人、含米特人、波斯人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游牧人群手中,他们做起了东西方转手贸易,赚取了巨额财富。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实际上是在争夺通往东方印度和中国的陆上贸易通道。公元4世纪之后,中亚的粟特人活跃在通往中国的商道上,沿路建立商队聚落据点,打造体系完备的贸易网络。中国王朝赋予他们社区自治权,授予他们首领“萨保”的官职,管理其内部事务。
农业文明大概分为三种类型,平原农业、绿洲农业和山地农业。
平原农业依赖于灌溉,更依赖于气候所赋予的水热条件。比如我国长江、黄河、辽河、珠江流域,土地宽阔,连片耕作,人口众多,村落密集。广博的生存空间,使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很早就有机会走向联合,建立国家。人民附着在土地上,国家按照地域设置行政区划进行管理,而庞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所提供的赋税足以供养强大的国家机器。
绿洲农业属于灌溉农业,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内陆河流提供的水源,在荒漠中开垦耕植。我国的河西走廊,新疆天山南北、塔里木盆地南缘,以及中亚锡尔河、阿姆河流域的农业都属于绿洲农业。绿洲农业由于受水源限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不会有大的突破,各个绿洲的实力基本均衡,加之地域分散,绿洲之间很难走向联合,只能建立力量弱小的绿洲城邦。
山地农业的发展其实非常晚,我国山地农业始于唐朝后期,盛行于宋元明清。到明代,番薯和玉米传入,山地所产食物足够供养一定人口,百姓才开始大规模进山开垦。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详细撰述了山地梯田的修造方法。
游牧文明除了我们印象中的大草原游牧之外,还有荒漠游牧、林地牧猎和山地游牧之别。
大草原游牧分布在亚洲北部的蒙古高原上,这里水热条件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却是游牧人群的天堂。游牧人群逐水草而生,牧民们驱赶牛、马、羊,随季节变化转场在不同的草场之间,人民并不附着在固定的土地之上。他们的社会结构为部落、氏族、家族,各部落和氏族都有一个模糊的区域空间,有自己的名称、图腾和精神标志。如果某个部落实力强大,武力征服了其他部落,那么草原就会走向联合和统一,所有草原部落均承认征服者的部落名称为共同的名号。与农耕人群的“地域管辖”方式不同,游牧社会的治理方式是“人群管辖”的部落制和领有制。古代游牧人群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都属于大草原游牧形态。
荒漠游牧主要集中在中亚和西亚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依靠泉水和内陆河流形成的草场生存,主要以牧养骆驼为主,人口规模比较小。土库曼人和贝都因人多为这种生活方式。
林地牧猎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西风带上。这里降雨丰沛、森林密布、草原茂盛,林地牧猎人群就主要活动在森林与草原的交织地带,半牧半猎,驯养鹿与马。古代的丁零、黠戛斯、女真均属此类。
山地游牧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周边地区。这些山地虽然处于荒漠之中,但降雨量较多,利于草场发育。山地的气候和降雨是垂直分布的,海拔1000米至2800米的山坡上是草场和林地,海拔3000米以上是高山草甸和荒漠,海拔3800米以上是冰川。山地牧民跟草原牧民的生存方式大相径庭,他们主要活动在山前和山间草原上,根据季节变化随山势的高低垂直转场,平面活动空间并不算大,人口要比草原游牧更为集中,社会组织比草原游牧部落更紧凑更严密。游牧人群有一个铁律,“进攻者必胜”。这是为何呢?原因在于游牧人群没有常备军,牧民们闲时放牧、战时为兵,平时分散的他们集结和动员起来需要较长时间,进攻者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机沉重打击对方。不过,山地游牧人群因为地域相对集中,军队集结和战争动员速度更快,因而更具攻击力。现在人们推测,月氏、乌孙属于此类人群。
祁连山的山地牧业并不发达,它地处青藏高原的北缘,低于海拔3000米的山谷非常稀少,而海拔3000米之上的山地基本上都是高山荒漠和冰川,不能孕育草场。整个祁连山脉北侧,除了狭小的山丹牧场之外,再无适合游牧的空间,更别提让一个族群庞大的游牧人群依此生存了。所以,祁连山地历来是游牧文化的边缘而非中心。
事实上,游牧人群对于农耕人群是高度依赖的,正如它高度依赖贸易一样。
欧洲气候宜耕宜牧,游牧与农耕是同一人群内部不同成员的工作分工,这种分工甚至会深入到家族和家庭。所以,欧洲的游牧和农耕是同一文化形态之下的不同生产方式。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