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的逐渐加剧,照护老年人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正在面对或即将面对的问题。当照护老年人的子女也变成老年人时,照护者也将面临身体、心理的多重考验。身体越来越吃不消、精力达不到,便成为很多照护“老老人”的“小老人”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这现实问题,也亟待破局。
日前,焦作市四月天社工服务中心设置在解放区新华街道丰源社区二楼的心理问题咨询室,接到了一名居民的求助。“我需要你们的帮助,这段时间我的精神很压抑,时刻有放弃生活的念头……”求助者情绪紧张,讲述也变得语无伦次。
究竟是怎么回事?该中心心理服务志愿者张坤秋请求助者坐下来,仔细了解了相关情况。
原来,这名求助者已经70岁了,她的母亲已92岁,生病多年。“前几年,我的身体还好,母亲的失能程度没这么严重,我勉强还能照顾下来。近一年来,我的身体吃不消了,本身也有高血压、糖尿病。现在母亲的失能程度越来越严重,我真是力不从心。”该求助者说。退休后,她本想趁着时间宽裕,出去旅游、去老年大学学一些年轻时没时间学的东西。可没想到,如今的退休生活和她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该求助者一边说一边流泪,后来竟泣不成声。
其实,该求助者也为母亲请过保姆,以减轻自己的压力。但母亲生病后这些年性情大变,动不动就发火,请了几次保姆也都以失败告终。这些天,即使她精心在床边伺候,母亲也隔三岔五发脾气。有很多次,她的心情甚至昏暗到想放弃生命。
张坤秋说,最近一段时间,焦作市四月天社工服务中心接到的类似求助不在少数。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寿命明显延长,很多家庭面临照护难题,不少刚退休的“小老人”转身投入另一份全职工作——照护父母。在照护父母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身体原因及长期照护产生的焦虑、疲惫等心理影响,很多“小老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市站前路一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说,在一个家庭中,以“小老人”为主力,长期照护“老老人”,往往会力不从心。对于“小老人”而言,长期照护长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照护长辈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忽略自身的健康需求,更别说必要的社交活动。尤其是被照护的老人处于失能状态的情况下,“小老人”长期不出家门,没有任何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这会加重他们的孤独感、无助感。与此同时,被照护者也会产生自己拖累了家人的感觉,心生愧疚,时常发火,极易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
今年69岁的杨先生也同样为照顾93岁的母亲而苦恼。半年前,杨先生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至今仍未完全康复。做手术期间,他和母亲商量,把母亲送到养老机构住了一段时间。可等他出院了,母亲也要从养老机构搬回来。“最近一段时间,我一边照顾自己,一边照顾母亲,身体实在吃不消。等熬过这段时间,我的身体好转了,可能心情也就好了。”杨先生安慰自己。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剧,越来越多“小老人”照顾“老老人”的情况成为家庭养老的真实写照。这种“老老照护”模式,不仅考验着家庭的亲情纽带,也考验着“小老人”的身心健康。“养老服务保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引导公益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根据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制订精准化服务方案也很有必要。”我市一名从事养老服务行业10余年的业内人士说。
记者 梁智玲
热门跟贴